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普列漢諾夫的美學文藝學論著匯編。普列漢諾夫著,曹葆華譯,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書另作為《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5卷由三聯書店於1984年出版。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文集收入作者自1888年起至1913年止的有關美學文藝學論著19篇(部),其重要美學文藝學著作大多收入在內。全書分兩冊,共80.3萬字。本文集的論著有些早有譯文,有的甚至不止一種譯本。收入本集的論著均由譯者根據蘇聯社會經濟書籍出版社1958年版重譯或新譯。
本書的內容有關於藝術的起源、什麼是美和藝術、文藝的社會功能、文藝與政治的關係以及形象思維等;涉及的美學現象範圍很廣,從小說、詩歌、繪畫、戲劇、音樂、舞蹈至雕塑等等,幾乎包括所有的藝術門類。在19篇(部)論著中,《沒有地址的信》和《藝術與社會生活》最為著稱。《沒有地址的信》寫於1899—1900年,是普列漢諾夫從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分析藝術的起源和發展的早期著作之一。本書曾有過魯迅的譯本,題為《藝術論》,1930年由上海光華書店刊行,1957年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印。此書原是作為論藝術的一組文章而構思的,這一構思後來沒有實現。現存文字由作者生前和死後發表的作品集合而成,共有6封書信。這些信分析了原始民族的藝術,證明了藝術對社會的從屬關係,證明了人類藝術活動與生產勞動有着直接的聯繫。引證了許多資產階級學者實地考察得來的資料,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得出了勞動先於原始藝術的結論。原始人最初是以實用觀點看待事物的,只是後來才對它們有了審美的要求,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是由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所決定的。此外,還對藝術的定義、審美趣味和概念的根源等問題作了富有創見的探討。《藝術與社會生活》是作者另一部重要文藝學論著,系根據他1912年11月在列日和巴黎所作的學術報告改寫而成,1912—1913年發表於《同時代人》雜誌上。本書曾有馮雪峰的譯本,上海水沫書店1929年初版,1930年2版,上海生活書店1938年2版。全文分為3大部分。考察了產生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和功利主義的藝術觀點的社會條件,論述了藝術在階級社會中的地位,藝術與解放運動的關係,以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等問題。指出,在階級社會中,作家的活動是受到他所從屬的階級制約的。在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是不利於藝術發展的。還論及思想內容的決定意義、美的標準的具體性等問題。
本文集包含着作者豐富的美學和文藝學思想,有許多精闢獨到的見解。對原始藝術與原始人的生產勞動和遊戲的關係及勞動和遊戲關係的論述,豐富了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藝術起源於勞動的思想。他的「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的觀點,糾正了列夫·托爾斯泰關於「藝術表現人的感情」的定義的片面性,後來並被稱為經典的藝術形象思維論。此外,對審美的心理根源與社會根源的分析,對藝術活動的功利性的看法,對現代資產階級藝術之所以走向悲觀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分析,都極富有獨到見解並對後來的文藝學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從美學文藝理論和美學史研究的角度看,本文集中有關對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和托爾斯泰等人的美學理論和文藝觀點的評論和研究文章也頗為引人注目。作者的思想觀點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文集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工作者的必備書籍。
作者介紹
普列漢諾夫(Г.В.Плеханов,1856—1918),俄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革命家和美學家。他是最早用唯物史觀來研究美學和文藝學問題的理論家之一。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1]。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00部科普經典名著,豆瓣,2018-04-26
- ↑ 工具書及其分類,豆丁網,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