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梵淨山(張學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拜謁梵淨山》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學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拜謁梵淨山
梵淨山,一直以來,在我心中縈繞着極其神秘的色彩,由此心嚮往之。撩撥起我對梵淨山無限嚮往和濃厚興趣的,是上個世紀末讀到的一部小說《靈山》。《靈山》是法國華裔作家高行健創作的長篇小說。高行健憑藉該小說獲得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因為《靈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名聲大噪中,靈山成了眾多人追尋的一座現實中的大山。有人說,梵淨山就是高行健小說中的靈山,小說中描寫的許多場景和風俗,隱隱約約有梵淨山的影子。
空靈的境界,隱喻的目標指向梵淨山!更何況,梵淨山還是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與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如此,梵淨山不僅成了虔誠信徒千里迢迢而來頂禮膜拜的莊嚴佛地,更是吸引人們前來探究神秘多姿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座聖山。
據資料介紹,武陵山脈主峰在梵淨山,梵淨山為周邊區域拔地而起的最高峰,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與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翻山越嶺在此交匯。蒸騰的氣流轉化為充沛的降水,梵淨山年降水量高達1100-2600毫米。是上天的垂愛青睞吧,豐沛的降水造就了這一佛門勝地的萬物生長、萬年永續,報春花屬、龍膽屬、吊鐘花屬、馬先蒿屬等眾多有着上千萬年歷史的生物,得以延續生命,成為6000多種動植物生存、繁衍、演化的場所。這裡有全球亞熱帶地區最大的連續分布的水青岡林,有樹齡超過600年的古茶樹,有全球最高大的紫薇樹,也有喜歡在地上、懸崖上活動的藏酋猴,黑葉猴,生活在小溪、陰河和深水潭中的大鯢,還有237種明星鳥類,紅腹角雉,紅腹錦雞,冠魚狗,白領鳳鶥……梵淨山,以其得天獨厚的仁愛宅心,聚集萬千生靈,激盪生命的歡歌。
經過四個小時穿越綿密林莽艱難的攀爬,我們終於到達山頂索道站,登上了山頂,此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絕對是驚亮眼眸、震撼心靈的高山奇景!整個梵淨山的景觀以山頂索道站為界限,下半部分是浩瀚蒼碧的林莽,讓我們感受的是聖山對蓬勃生命的包容和滋養,而上半部分則是巍峨崢嶸的萬古風姿,奇峰突兀,懸崖絕壁,特立高聳於四周蒼莽逶迤的山嶺之上。
我正凝目仰望之時,一股擁擠的人流把我推向了前方的一座觀景台。隨着人們在陣陣驚嘆聲中抬手遙指的方向,我便遙見左前方一座孤峰聳峙,直陡百米之上,盡皆深黑岩層,不着一木,懸崖斧削,嶙峋陡峭,挺凸於綿延的山脈之上,背襯靄靄青天,氣勢雄峻壯闊。山頂隱然有古寺,雲裊霧繞,恍若有天界梵音,飄飄杳杳,縈繞與心。 這就是紅雲金頂,因其晨昏之時,常有紅雲瑞氣環繞,故名。山頂祥雲裊繞的古寺,是彌勒佛祖誦經、禮拜、修道的道場。梵淨山,彌勒道場,佛教名山,自有它深厚的佛學底蘊和淵源,成為眾望所歸、頂禮膜拜的佛門聖地。據梵淨山金頂山體上明萬曆四十六年《欶賜重建梵淨山金頂序》碑文序文稱:「黔中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岳之宗也……蓋自開闢起勁,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飲於道府。」梵淨山被明朝皇家尊其為「天下名岳之宗」,為中國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佛道場。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為蒼茫的大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
紅雲金頂,在不斷裊繞變幻的煙靄霧嵐中,益發顯得挺直高聳,險峻巍峨。頂峰之上縹緲雲端的廟宇飛檐,與天相接,肅穆莊重,隱隱然有梵音佛樂從天外飄灑而來,注入一個個不遠千萬里奔赴而來拜謁匍匐的心靈。我被震撼了!當我靜定遙望之時,細看在紅雲金頂直陡的山體間纏繞一線,蠕蠕而動,那是一撥撥堅忍不拔不畏艱險向紅雲金頂奮力攀爬而上的遊客信眾們。
我夾雜在奮力攀爬的人流中,感受到一生中遊覽名山大川最險峻的驚心動魄。一條逼仄的石徑,蜿蜒纏繞在懸崖峭壁間,從岩層上開鑿的一級級石梯,歷經歲月的磨礪和遊人信眾的踩踏,黝黑光亮,盡顯古老滄桑。在接近九十度的懸垂陡崖上開鑿的一段石梯,我一手拽緊護欄鐵鏈,一手抓扣上面石階棱沿,戰戰兢兢緩慢匍匐攀爬而上。
金頂之上,又是鬼斧神工的驚天之作!這是紅雲金頂,乃至整個梵淨山最震撼世人的佛境梵界!開山裂縫,天光隱隱,兩座垂直的山體夾峙間,橫亘一條深約90米、最狹窄處不足1米的幽深峽谷,稱為「金刀峽」,僅能一人通過。梵淨山是彌勒道場,千百年來流傳關於紅雲金頂的一則典故,印證其佛教淵源。相傳在釋加牟尼涅盤之際,「大地震動、天鼓自鳴,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須彌山自然傾搖,狂風奮發,林木摧折,蕭索枯悴,駭異於常」(《涅盤經》)。此時與須彌山神靈相通的梵淨山山峰之巔的金頂,直入虛空,淚如雨下,地動山搖,一聲巨響,龐大的金頂剎那間一分為二,峽溝之中爆出一束金光沖入雲宵,光華燦爛,輝映天地。
後來,有醍醐灌頂的佛家弟子不畏艱險爬上金頂,只聽梵音繚繞,隔着峽溝看見一高僧端坐在金頂另一端,其左手執一蓮花,右手示指天空。這高僧通體光明,金燦耀目。但佛家弟子卻猜不透他是如何上此絕頂的。佛家弟子便化緣在這峽溝之上架了一座天橋。當佛家弟子從天橋上過去時,這高僧早已無蹤無影。弟子們四處打量,只見那高僧又端坐在遙遙相望的另一山峰之上,眼見得高僧身體不斷脹大,繼而變成一巨大石像。佛家弟子頓時感悟這是彌勒現世。驚呼之際,弟子們合十跪拜,虔心禮佛。於是,佛家弟子在其金頂端坐之處修建彌勒殿,供奉彌勒佛。
橫跨天橋的另一座山體上,佛家弟子們後來又修建了釋迦殿。按照佛經解釋,梵淨山與須彌山有通靈感應,正應了釋迦牟尼在涅盤前對其弟子阿難所說:「你在這兩棵樹下為如來鋪置一個床座,使頭向北,面向西,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法當在北方長久地流傳保持下去(《遊行經》)。中華古國正處印度以北,由此釋迦牟尼涅盤後佛法首傳於中國,再後中國便佛法盛傳,成了佛教大國。梵淨山地處中華大地內陸的中心地帶,有如此感應,正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紅雲金頂之上,天橋兩側,分別供奉釋迦佛和彌勒佛。這也是梵淨山自釋迦佛涅盤後能成為彌勒道場的緣起。而在與紅雲金頂遙遙相望的老金頂上,建有燃燈殿,供奉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燃燈古佛。
梵淨山自成為彌勒道場以後,人們便把過去佛燃燈古佛、現世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三世佛祖定在一山,將眾生三世因果聯為一體,這從梵淨山佛事布局上可知端倪。在梵淨山山麓塑有燃燈古佛、釋迦現在佛、彌勒未來佛三尊佛像。寓意朝拜梵淨山從起步登山之際,即是告別以往,反省過去,登山必須立意生在當下,堅定信念,把握自身,一步一步自己救度自己,山路之艱難更顯娑婆世界多苦多難,而登臨金頂後,將會在彌勒佛祖的佑護下,遙望光明的未來。
此時,我站在天橋上,雲霧瀰漫,天空深邃,從釋迦殿、彌勒殿不時傳來一陣陣悠揚的鐘罄梵音,讓人悟覺天地之澄澈、心境之沖和、人生之自如。 梵淨山,神秘的梵天淨土啊![1]
作者簡介
張學東,男,系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高縣作協第一屆主席,供職於高縣文廣旅局,已公開出版散文集《愛在家園》、《這方水土》、《且行且歌》、《風景在遠方》,獲得兩屆宜賓市陽翰笙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