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撫松縣第三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撫松縣第三中學堅持「五個一流」的辦學目標,即一流的辦學理念、一流的育人環境、一流的管理機制、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育質量;提煉了「蓄德修能、自強不息」的校訓精神;確立了「為師生成功奠基」的質量方針;形成了「和諧仁愛、窮理求實」的校風[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風、「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學風[2]

校園諮詢

素質教育轉型的成功範例--撫松農村初中教學改革實驗的基本經驗_素質教育論文

素質教育轉軌的成功範例——撫松農村初中教改實驗的基本經驗,本文主要內容關鍵詞為:撫松論文,教改論文,素質教育論文,範例論文,初中論文,此文獻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供學術參考,文章僅供參考閱讀下載。

中小學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根本性問題。為了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1990年8月以來東北師範大學在吉林省撫松縣開展了農村初中教育改革實驗(即國家教委直屬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項目「農村初中課程結構改革實驗」和「優化農村初中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改革實驗」兩項課題)。1994年7月,為期4年的第一輪實驗圓滿結束,同年10月通過了國家教委組織的評審驗收,並被稱為「體現了教育思想的一個重大轉變」,「為通過教育科學實驗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撫松縣地處邊遠的長白山腹地,是著名的「人參之鄉」,又是楊靖宇等抗日英烈戰鬥過的地方。撫松山高林密、富饒美麗,但偏僻閉塞、發展較慢。自1988年起,東北師大就在這裡建立了基礎教育的服務區和實驗區,開展了教育調研和師資培訓等多項工作。在為基礎教育服務中,東北師大的領導和教師們看到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嚴重阻礙農村初中發展的事實,聽到了廣大農民對於改變自己子女「升學無望、致富無能」狀況的強烈呼聲,深切感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認識到高師院校必須把為基礎教育服務和教育改革實驗的重點放在農村。1989年,東北師大依據農村初中的實際和自身的優勢,着眼於21世紀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做出了以撫松縣等為基地開展農村初中教改實驗的決定,並確定了撫松農村初中教改實驗的基本思路,這就是以探索農村初中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基本途徑為根本任務,從課程結構和教育教學領域的改革入手,推動農村初中教育的整體改革,全面提高農村初中的教育質量。

這項改革的實驗學校撫松縣第三中學,是位於縣城的一所獨立初中。其生源來自縣城周圍15公里以內的城鎮和鄉村小學(包括村辦小學的複式班),學生半數左右來自農村,其餘大都是城鎮職工、幹部、個體工商戶和菜農的子女。從學生來源和畢業生去向的角度看,該校具有農村初中的一定代表性。由於一部分學生所受小學教育的不系統和不規範,該校學生自入學起就存在着較嚴重的「學習分化」趨向,10—15%的新生面臨着掉隊和流失的危險。在1990年以前,該校升學率一般為30%左右。受傳統農村初中教育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傾向的影響,相當數量的學生從初中二年級起由於「升學無望」而陸續輟學。扭轉「應試教育」傾向和改革農村初中的教育教學模式,成為撫松農村初中教改實驗必須解決的兩個關鍵性問題。

這項教改實驗以撫松三中1990年秋季入學的新生(學制為4年)為對象,採取基本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基本採用統編教材的自然實驗法。東北師大和白山市政府聯合組建了以雙方主管領導為首的課題領導小組和以師大及地方的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實際工作者和教育行政管理幹部三結合組成的課題組。近6年來,東北師大和白山市暨撫松縣直接參加課題實驗的人員,達到80多人;投入的各項經費,達到20多萬元。

這項改革注重教育實驗研究,致力於理論和實踐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緊密結合,走出了農村初中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條新路,形成了撫松農村初中教改實驗的特色。概括起來說,它的基本經驗,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端正農村初中辦學思想

當前,農村初中的「應試教育」傾向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辦學方向上,重視升學,忽視為本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在培養目標上,重視智育,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內容上,重視考試學科,忽視非考試學科;在培養途徑上,重視課堂教學,忽視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在培養對象上,重視少數升學有望的尖子學生,忽視大多數升學無望的中差生。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對義務教育的性質和農村初中的辦學方向缺乏正確的認識。這種傾向嚴重背離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兩全」要求(即「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既影響了農村「普九」任務的完成,也阻礙了農村初中為本地經濟建設培養人才。

端正辦學思想,是辦好農村初中的基本前提。為端正實驗校的辦學思想,課題組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出真知」的觀點為指導,以教改實驗為基本途徑,開展了下列工作。

1.學習黨和國家有關基礎教育和農村教育改革的指示及文獻,掌握素質教育和農村初中教育轉軌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

2.開展對撫松農村中小學,特別是實驗校學生和畢業生狀況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剖析「應試教育」的表現和影響,了解本地經濟建設和學生髮展對農村初中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明確實驗學校「教育轉軌」的必要性和應解決的主要問題。

3.課題組和實驗校人員相互切磋,共同制訂課題實驗方案,把素質教育的理論觀點轉化為教改實驗的具體措施。

4.通過教改實驗,具體解決「教育轉軌」中的各種矛盾。以教改實驗的實際成果,驗證素質教育的正確性和轉軌的必要性,堅定實施素質教育的信心和決心。

通過這些工作,課題組和實驗校澄清了以下六個方面的理論是非,形成了農村初中「教育轉軌」的基本觀念: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各級各類合格人才,我國的國情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決定了農村初中必須堅持為本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併兼顧升學的方向。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必須實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普九」的重要保證,「應試教育」是「普九」的主要障礙。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摒棄「應試教育」。

扭轉「應試教育」傾向,要從教育教學的目標、內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各個方面的改革入手,實現農村初中教育的整體改革。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衡量教育教學質量,要看全體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狀況和水平,不能只看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的多少和升學率的高低。

素質教育以承認個體差異為前提,是針對個體差異的教育,即「因材施教」。農村初中學生個體素質的自然差異較大,存在着較嚴重的「學習分化」趨向,「轉差教育」和「分流教育」是農村初中素質教育和「普九」的基本措施。

素質教育[3]以人的發展和人的素質提高為目標,重視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教改實驗必須注重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特別是對學習規律的探索和研究。要「以學論教、學教結合」,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

上述觀點的形成,確定了撫松農村初中教改實驗的基本方向和道路,為撫松三中的「教育轉軌」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