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道貢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川北道貢院位於四川省閬中市保寧鎮,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清。1991年4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衰歷史
川北道貢院究竟建於何年已無從稽考。閬中清代考棚的前身是明代縣試、府試所在地,也是最基層的選拔人才場所。它能升級為貢院是因為明末清初,四川的東、南、西、中均屬明朝管轄地,駐節閬中的明將李國英歸順清廷後,閬中最先成為清政府在川的權限地並開始代行臨時省會。
順治八(1651)年,清廷每三年一次的鄉試開考在即,而閬中原有的考棚卻規模較小隻好停考對它進行改建和擴建,直到順治九年八月,辛卯科鄉試才被補上。從順治九(1652)年到順治十七(1660)年,閬中清代考棚共舉行了辛卯、甲午、丁酉、庚子四科鄉試,它被稱作清代四川第一考棚。
嘉慶二十二(1817)年,閬中清代考棚因年久失修已部分傾塌,時任川北道道台的黎學錦組織人力進行了搶救性修復和擴建,整個考棚占地面積一下增至10余畝,從布局設計分出了前院和後院,屬於典型的三進兩院式明清建築。
前院即為現在的清代考棚,主要分布為:考舍、考務室、監臨、致公堂等。後院多為齋舍,並配有水池、花園等,是考官們休寢場所。
清末,張之洞、劉坤一上疏變法,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除,閬中清代考棚因此而閒置。它緊鄰川北道的那一部分被「挪用」作了川北道署。
解放後,閬中清代考棚先後改作會議場所和縣招待所,1959年因擴建招待所需要,清代考棚的後院和殿堂全被拆除,只留下了前院。
1986年12月17日,閬中縣人民政府公布閬中清代考棚為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0月,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會議在閬中清代考棚內召開,與會專家對閬中清代考棚考察之後作出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全國像這樣大規模、保存較為完整的考棚應該建成科舉考試歷史博物館。2006年,閬中市政府投資200多萬元,復建貢院主要組成部分明遠樓後,2007年又斥資1000多萬元,對貢院進行閉館擴建和修繕,使昔日的川北道貢院不但悄然長大,而且古樸厚重,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展品最多、製作最專業的科舉博物館,並吸納了北京國子監、江南貢院和上海科舉博物館的精華,還將「川北道貢院」更名為「四川貢院」[1]。1991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風格
現在所能看到的閬中清代考棚為穿斗木結構的長方形四合院,院中十字形甬道連通南北東西,整個考棚臨學道街一面是一長排平房,平房中間為考生進入考棚的入口,這裡俗稱作龍門[2]。
從龍門進去,左邊是門禁(以前這裡叫議察廳)右邊是傳達室,和它們緊連着的是考舍。
考舍不大每間約十來個平方,鄉試時,這十來個平方的空間要被分成六格,每格坐一人,僅正南面出入和採光通風,其它三面均被隔斷,這樣一來前排與後排之間間隔不足一米,看起來就像是一排排鳥籠式的建築,過去把這稱巷號。
從龍門一直往前走是十字形廊道,廊道兩邊設置有長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點。廊道末端是樓亭殿堂中的致公堂。考試期間主考就坐在這裡巡視。致公堂左右分別為監臨、監試、巡察、同考、執調、執事等考務用房。因此考棚用作考舍的實際用房只有東、南、西、三面的平房。
據介紹,考棚像這樣設計和布局是頗具匠心的,一方面考試時考舍內的情況主考、監考坐在對面的廂房裡一看便知;另一方面,整個考棚能保證有充足的光源,還可避開風雨之苦。按傳統意義上的貢院設計,考棚內應建孔廟、設立孔子牌位,考棚西望樓上還應留出專門房間供科考前夕用紙紮「恩」鬼和「冤」鬼讓考生們參拜。它的龍門設計,外牆設計也是有極高的要求的,因為閬中清代考棚是清初四川鄉試的臨時考場,所以這方面的設計簡化了。
視頻
川北道貢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川北道貢院更名為四川貢院,新浪網,2007-9-26
- ↑ 閬中「國保」——鑲嵌在風水之都的8顆璀璨明珠,搜狐,201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