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出自先秦佚名的《山有扶蘇[1]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蘇,池裡有嬌美的荷花。沒見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見你這輕狂之人。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裡有叢生水葒。沒見到子充好男兒啊,偏遇見你這狡獪少年。

注釋

扶蘇:樹木名。一說桑樹。

隰(xí席):窪地。華:同「花」。

子都:古代美男子。

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詞。一說拙、鈍也。

橋:通「喬」,高大。

游龍:水草名。即葒草、水葒、紅蓼。

子充:古代良人名。

狡童:姣美的少年。

鑑賞

山有扶蘇》為《鄭風》的第十首。這首詩寫一位女子在與情人歡會時,懷着無限驚喜的心情對自己戀人的俏罵。就是這樣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卻因歷代說詩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煙霧,仿佛詩中真有什麼深意似的。《毛詩序》說,「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鄭玄箋說:「言忽所美之人實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於上位也。荷花生於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於下位。此言其用臣顛倒,失其所也。」以為是譏刺鄭昭公忽的,這種解說完全是曲解了詩意。今人陳子展《詩經直解》以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謠。『不見子都,乃見狂且』,猶雲『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詩經今注》以為這詩寫「一個姑娘到野外去,沒見到自己的戀人,卻遇着一個惡少來調戲她。」二說似乎都較牽強。程俊英《詩經譯註》說:「這是寫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對象而發牢騷的詩。」有一定道理。而宋儒朱熹則認為《山有扶蘇》是「淫女戲其所私者。」此說倒比較接近詩旨。所謂「戲」,即俏罵之意。至於稱詩中女主人公為「淫女」,完全出於道學家的偏見,因為在他看來,《鄭風》中的所有戀愛詩都是「淫奔之詩」。今人袁梅《詩經譯註》「這是一位女子與愛人歡會時,向對方唱出的戲謔嘲笑的短歌」之類的說法,即脫胎於朱熹之說,但揚棄了朱說的糟粕。[2]

關於詩中所寫的情景,讀者不妨作這樣的想像:在一個山清水秀的野外僻處,一對戀人約定在此幽會。姑娘早早就來了,可是左等右等卻不見心上人來。最後,姍姍來遲的愛人總算見着了,姑娘心裡當然很高興,可嘴裡卻罵罵咧咧地說: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樣的美男子,可不是你這樣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樣的良人,可不是你這樣的狡獪少年啊!處於熱戀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歡會中的愉悅的心情,可以用各種形式表現,詩中所描寫的那種俏罵,更能表示他們的親密無間。小兒女的情態在詩中確實被刻畫得入木三分。

至於詩中「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和「山有橋松,隰有游龍」這四句,讀者大可不必當真,以為是戀人約會環境的真實寫照。在《詩經》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興句式。如《邶風·簡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風·山有樞》中有「山有樞,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清代的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得好:「詩非興會不能作。或因物以起興,或因時而感興,皆興也。」姚際恆在《詩經通論》中也說:「興者,但借物以起興,不必與正意相關也。」此詩中的起興就屬於這種性質。當然,無論是高山上長的扶蘇樹、松樹,還是水窪里盛開的荷花、紅蓼,這些美好的形象,從烘托詩的意境的角度看,還是很有作用的。

賞析二

本詩為先秦時代鄭國華夏族民歌。這是一首描寫男女約會時女子對男子的戲謔、俏罵的詩歌。全詩二章,每章四句。全詩充滿了調侃、戲謔的意味,笑罵中蘊含着深厚的愛,清新活潑。又因為全詩出自少女之口,不失其天真、善良。

「山有扶蘇, 隰有荷華」;「山有喬松,隰有游龍」,描寫的儘是山中的樹,低谷的花,並未見一人。其實這並不是情侶約會的地點和景色的描寫,因為在《詩經》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興句式,如《邶風·簡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風·山有樞》中有「山有樞,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這裡就是一個典型的起興,清代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說:「詩非興會不能作,或因物以起興,或因時而感興,皆興也」,即這裡的興只從語勢或韻腳上引出下文,使詩篇的開頭委婉含蓄,與後文的故事並不相關。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這兩句是賦,為女子的調笑之辭。「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上》)。「子都」,似為傳說中古代美男子名,這裡泛指俊美的男子。有論者認為「都「姝」古本雙聲,都」為「姝」的假借。《說文解字》云:「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女子稱所愛為「狂且」,與美男子「子都」對舉,明明是雙方相約而來,偏說對方非己所愛,心愛叫冤家,可見其性格的爽朗善謔。

第二章開頭兩句仍以草木起興引起下文。「不見子充,乃見狡童」反覆調侃,加強語勢,感情也層層遞進。「子充」泛指美男子。論者認為「充」,古韻在東部,「姝」,古韻在區部,區東可以對轉,「充」即「姝」的對轉,故子充與子都實為同指。始為「子都」,此為「子充」,重章疊句,整飭中有變化,更顯得錯落有致。

少女對心上人主動發起調笑戲謔,可以想象,被調侃的男子絕不會甘拜下風,當有回敬。妙語如珠,往來應答,場面應十分熱烈,氣氛也極為活躍,少男少女率真爽朗的性格及歡快健康的戲劇性場面,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創作背景

毛詩序》以為:「《山有扶蘇》,刺忽也,所美非美也,」也就是說,這首詩可以看作是對齊女文姜的諷刺之詩,齊僖公一心想將二女兒文姜嫁於鄭昭公忽(鄭莊公之子)曾三次向鄭昭公忽提親,鄭昭公三次拒絕,使文姜因此而鬱鬱寡歡而成疾。所以詩文指出,沒見到這個美男子卻見到了氣勢猛烈之人,沒見到這個美男子卻見到一個狡猾的頑童,所以鄭昭公忽才不願意娶文姜為妻,文姜就沒有嫁給鄭昭公。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並非為諷刺鄭昭公而作,「鄭風」在歷史上被當作「靡靡之音」的代名詞,當時鄭國男女的交往是比較開放和自由的。詩中的「狂且」、「狡童」並不是真實意義的諷刺,而是一種開玩笑式的嬉鬧。袁梅《詩經譯註》「這是一位女子與愛人歡會時,向對方唱出的戲謔嘲笑的短歌」。崔述《讀風偶識》:「昭公為君,未聞有大失道之事。君弱臣強,權臣擅命,雖誠有之,然皆用自莊公之世權重難移,非己之過。厲公欲去祭仲,遂為所逐。文公欲去高克而不能,乃使將兵於河上而不召。為昭公者,豈能一旦而易置之?此固不得以為昭公罪也。如果鄭人妄加毀刺,至目君為狡童,悖禮傷教,莫斯為甚。」以為此詩是譏刺鄭昭公忽的,就有失牽強。

參考文獻

  1. 古詩文網.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2020-06-01. 
  2. 百度漢語. 山有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