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和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和縣博物館原館位於太和文廟院內,於1993年11月16日成立。自2018年開始歷經2年多的精雕細磨,太和縣博物館新館於2020年1月16日開館試運行,新館位於文明西路與創意路交叉口北側六館兩中心內。

歷史發展

1993年11月16日,太和縣博物館[1](老館)成立,與太和縣文物管理所共同位於太和縣文廟院內,是展現太和歷史的重要文化場所。文廟前廣場有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太和縣李閣鄉發掘的漢代三足石硯台複製品。博物館常年展覽《太和縣出土文物圖片展》,結合太和境內的出土文物,全面展示太和悠久的歷史。

2015年,太和縣啟動太和「六館兩中心」文化建設項目,將縣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書畫院)、城市規劃展覽館、綜合檔案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和職工活動中心等8個單體項目整合為一個項目進行整體設計和建設。

2020年1月16日,太和縣博物館新館建成對外開放試運行,新館位於縣城文明西路與創意路交叉口六館兩中心內,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2500平方米,造型呈U形,整個建築簡潔壯觀、平面規矩,中軸對稱,莊嚴肅穆。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502件(套)。

館藏文物

新郪虎符

新郪虎符,銅質,臥虎形,通長8.8厘米、前腳至耳尖高3厘米、後腳至背高2.2厘米,重95克。模鑄,伏虎形,前後腳平蹲,頭前伸,耳上豎,尾上卷。銘文字數,體有錯銀銘文39字,分兩半,底合榫。上嵌篆書「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新郪虎符發現於清光緒末,是秦國授予新郪守將的兵符,表明戰國末年秦人占領新郪重鎮後,曾在此駐紮重兵。史載為漢淮南王劉安私鑄,後王國維誤考為戰國虎符。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

漢代三足石硯

國家一級文物,東漢,1956年太和縣李閣雙古堆漢代空心磚墓出土,通高14厘米,圓形,由硯蓋和硯身兩部分組成。蓋外面中部隆起,透雕雙螭首,昂首相對。吻部相連處有四個小圓孔,孔下鏤雕為提梁。蓋邊有細線淺刻小方格紋,邊緣有一周淺刻鋸齒紋。硯底有三足,足上淺刻熊紋圖案。此硯雕刻精細,造型渾樸別致,為漢代石硯[2]精品。

這是一件珍貴的東漢三足石硯,由上蓋與下部硯身組成。上蓋雕成雙孔提梁式,器表刻繪走獸、雲紋。硯身台面平而無池,底有三熊形足。三足石硯最早見於漢代,器型多為圓餅形狀,三足多雕刻成熊、虎等獸形。硯蓋常用高浮雕、鏤空雕等技法雕刻出螭龍、盤龍、辟邪等。早期三足石硯雕工粗獷拙樸,東漢後期日趨繁縟細膩,硯蓋內外、硯身上下往往有精美的雕刻紋飾。原件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院(新館)中。

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發給原牆的獎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農村興起,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58年太和縣原牆人民公社(現原牆鎮)就獲得「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受到國務院的表彰,周恩來總理還親自簽發了獎狀。歷經50多年的風雨,這張珍貴的獎狀已交由太和縣文物部門進行保護。

視頻

太和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警方向太和縣博物館移交新郪遺址被盜的30餘件文物
7天關注 太和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