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笑千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哭笑千秋》,川劇《哭笑千秋》新編古裝戲大幕。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川劇分小生,鬚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
劇目介紹
郭開礎編劇
黃葉林私塾教師之女鐵英一年前已和秦詡訂婚。鐵英父死後,吳純孝卻騙其嫁與81.歲的吳祖老太爺。拜堂之時新郎突然斷氣,吳家為鐵英立了一座貞節牌坊。吳純孝逼鐵英與其私通,鐵不從,與秦詡暗中聯繫,準備逃亡。不料鐵在途中又遭王正心綁架。在吳、王爭鬥扭打之時,鐵英放火燒了王家後樓逃岀,終與秦詡在深山成親。吳純孝、王正心皆被問成欺君之罪。鐵英為洗雪自身清白,當眾道出不幸遭遇,自毀貞節牌坊,堂正做人。牌坊上的「節孝千秋」變成了「哭笑千秋」。
劇本載1990年《廣元劇作選》。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哭笑千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