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吠陀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吠陀經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中文名:吠陀經

外文名:वेद

別 名:韋達經

宗 教: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

《吠陀經》(梵語:वेद,拉丁轉譯為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和文體形式,主要文體是讚美詩、祈禱文和咒語,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傳、長年累月結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是婆羅門教和現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是「知識」、「啟示」的意思。[1]

簡介

印度是個古老的宗教國家,宗教貫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會。對於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來說,宗教既是神秘的一種體現,也是靈魂具有的深奧、複雜的體現。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記載神秘主義的國家之一。《吠陀經》也被稱為《天啟經》,因為印度教傳統認為:《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發出的,它是永恆的存在。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尊主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梵天神,然後通過古代的先知毗濕奴將永恆的真理傳遞給世人,再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小心謹慎地留傳下來。所以它是一種人類直接聽聞上天啟示的經驗,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吠陀經》原本篇幅極長,為了使人們容易接受,在傳承過程中漸漸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四部,這四部《吠陀》文獻合稱「本集」,由祭祀儀式中奉獻給眾神的頌歌構成。本集又進一步分類,形成了三種經典:《梵書》、《森林書》、《奧義書》,這三種文獻可以理解為指導解釋宗教儀式、蘊含豐富的神學思索的。《吠陀經》還有許多補充性的書籍,輔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語音、語法、詞源、韻律、天文、醫學、音樂舞蹈、軍事、建築等科學論著,和超過108部以上的奧義書,以及十八部著名的往世書等等。

成千上萬部吠陀經典的內容都是用詩記載的。這些詩嚴格遵守詩歌的結構及格律的規則,而且包含各種主題的信息:從醫療、農業到對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時間概念;從瑜伽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項,以及素食佳肴等;從對政府組織結構的詳細解釋,到對興建和裝修廟宇或住房給予一流的指導。 《奧義書》是吠陀經的最後部分,啟示出精神上極為深奧的真理。《吠陀經》中的108種均為非常重要的文獻,因為它們為幾個世紀裡所湧現的眾多印度教哲學流派的靈感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為表達了恆定不變的自我,依其業行而在肉體之間轉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獻典籍。

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吠陀」,分別是:梨俱吠陀(讚頌明論 ,Ṛgveda)、娑摩吠陀(歌詠明論,Sāmaveda)、耶柔吠陀(祭祀明論,Yajurveda)、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Atharvaveda)、更廣義的說法,還包括解釋吠陀之經書。如「Samhita」「梵書(Brāhma?a)」、「森林書(āra?yaka)」、「奧義書(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內容

梨俱吠陀

漢譯名稱為《歌詠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一部。《梨俱吠陀》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文獻,梨俱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全名《梨俱吠陀本集》,編訂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6世紀到前11世紀。印度傳統認為,《梨俱吠陀》是從上古口傳下來,只有一派的傳本,後有了寫本,由一個名叫廣博(音譯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現有數種語言全譯或選譯。全書分為10卷或8卷,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書中共有10552節詩,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有58節,一般都不超過12節。詩的創作年代又有先後,語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獻的用語更為古老。

《梨俱吠陀》中詩的內容比較複雜,有上古的神話傳說,也有自然界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術。這些詩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階級分化並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神話中歌頌最多的神是眾神之首的因陀羅。對於這些神話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後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釋。近代先以為它們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後以為是社會現象的體現,以後由於考古發掘的文物不斷出現,對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幾首詩對神提出懷疑,顯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學思想。《梨俱吠陀》作為上古歷史文獻資料,是人類寶貴的遺產。

作為文學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類早期的一些清新樸素的詩歌作品。有不少詩在藝術上已有相當水平,不是原始的簡單歌唱。書中的詩已有15種格律,可見當時文學創作的發展。詩的格律是以每節詩中的音數整齊的句作單位的。4個8音句構成一節的格律廣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謂32音一節的。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內容貧乏、詞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讚美布施的詩。

《梨俱吠陀》靠口傳,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繼成書於後,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複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

娑摩吠陀

漢譯名稱為讚頌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二部、共兩卷。基本上是集第一卷梨俱吠陀的頌而成。

夜柔吠陀

漢譯名稱為祭祀明論,是四大吠陀經之第三部。內容着重於禮拜及牲禮等的宗教儀式。

阿闥婆吠陀

漢譯名稱為禳災明論,是四大吠陀經的第四部,最晚編著成書。阿闥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語的部分發展出來,多是神秘巫術,吉凶咒語,間有科學思想。古印度醫學,即起源於此。

阿達婆吠陀約成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全書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讚歌,由約六千詩節構成,但其中約有五分之一系採錄自《梨俱吠陀》。讚歌多由韻文寫成,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寫。內容主要是集錄民間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學方面的讚歌,並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書所載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間的信仰及行事,帶有民俗文學之意味。從書中的言語、韻律及哲學思想來看,可以證明本書成立的年代較其他三吠陀為遲。如哲學思想方面,系繼《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學性思索之後,明顯地傾向一神教或一元論的思想,將宇宙的創造、展開歸於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並沒有此一吠陀之名,而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書當是在之後始被編入四吠陀之中。

奧義書

《奧義書》是古印度一類哲學文獻的總稱,是廣義的吠陀文獻之一。奧義書(梵語:उपनिषद्,意為「近坐」;引申為「秘密傳授」)意為坐在老師的近側,遵守着秘密的至上命令,以獲得秘密的奧義,其教義嚴格要求必須秘密地傳授給那些熱切的求道者,並且他們必須具備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潔的心靈,以達成解脫的目的。

《奧義書》的思想特徵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實踐。它教導人們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脫就必須真正地棄絕凡俗塵世。要認識或了解自我的絕對本質,就要棄絕一切行為及後果。書中認為:惟有學習知識才能獲得解脫,而且只有通過學習《奧義書》所傳授的棄絕與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這些知識。書中還認為:遁世是人一生當中的最後階段,它是獲得明智並領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條件。通過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呼吸和肉體,遁世者就會化為一個定點,並能凝神於自我的本質。《奧義書》文獻講述了很多種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過修習瑜伽,培育個人意識的內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認識到自我的真正本質。

《奧義書》中的「奧義」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終極的真實。「我」(atman)——靈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為個人生命基處的atman和作為宇宙萬有基礎的Brahman其本質是相同的,永恆、無形相、不變滅、如虛空般彌綸一切,超越一切經驗意識所能構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脫離生死,、時間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為它們由他構成。「梵我合一」即人透過內在對真我的認識,觸及超驗普遍的終極真實(梵),並與其合一,而使個別的靈魂從經驗世界中解脫出來,成為真實、光明、喜悅。

《奧義書》文體美麗、自由,書中每個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純淨的空氣」。全部的奧義書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奧義書》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體系視為所有神聖智識的寶庫。

奧義書在印度宗教與哲學的發展過程中有重大意義。在奧義書產生之前,吠陀時期的印歐人只敬拜上古諸神;梵書則大多是形式主義的祭祀手冊。奧義書最早集中精力討論宇宙的終極真理。奧義書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奧義書用各種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來說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類的我(個體靈魂)來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靈魂)。總之,宇宙就是,梵就是我;「梵我一如」這個最高真理就是奧義書主要宣揚的觀點。在奧義書的思想基礎上產生了吠檀多派,後來直接影響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羅

另一個由奧義書系統搭建起來的重要觀念是輪迴業報。輪迴業報的觀點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沒有,梵書中偶爾提及人死後可以轉生,只有奧義書完整建立了轉世者的轉世形態取決於他前世的所作所為(業)的思想。廣林奧義書說,轉世者「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當然,從無盡的輪迴中解脫出來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認識到奧義書極力宣揚的「梵我一如」。

雖然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因而經常被理解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的經典,但奧義書並不都是由婆羅門階層寫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羅門教的觀點。實際上,某些奧義書敵視婆羅門祭司。準確的說,奧義書是一種哲學論文或對話錄,討論哲學、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質。大多數奧義書成了研究神秘主義哲學的著作。關於奧義書的秘傳性質,在它們的行文中常有所反映。歌者奧義書說,關於梵的知識只能傳授給兒子或入室弟子,而決不能教給其他人。

印度現存的奧義書多達兩百多種,但其中與吠陀關係緊密且產生年代較早的並不多。有的奧義書寫成時間晚至16世紀,甚至有宣傳伊斯蘭教思想而掛名奧義書者(如安拉奧義書)。有些研究者認為只有最早的五部奧義書(歌者奧義書,廣林奧義書,愛達羅氏奧義書,海螺氏奧義書,鷓鴣氏奧義書)可以稱得上是嚴格的吠陀正典。中世紀的印度大哲學家商羯羅選出一些重要的奧義書作注,稱它們為「主要奧義書」(Mukhya Upanishad)。主要奧義書的名單並不一致,但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1.愛達羅氏奧義書(或譯為他氏奧義書,屬於梨俱吠陀)

2.歌者奧義書(屬於娑摩吠陀)

3.由誰奧義書(屬於娑摩吠陀)

4.廣林奧義書(屬於白夜柔吠陀)

5.自在奧義書(屬於白夜柔吠陀)

6.鷓鴣氏奧義書(或譯為泰帝利耶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7.石氏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8.白騾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9.禿頂奧義書(或譯為剃髮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0.蛙氏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1.疑問奧義書(或譯為六問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現代研究者通常認為,與吠陀時代末期的思想密切相關的奧義書有13種,即上述奧義書再加上屬於梨俱吠陀的海螺氏奧義書(又名憍屍多基奧義書)和屬於黑夜柔吠陀的慈氏奧義書(或譯為彌勒奧義書)。德國東方學家保羅•多伊森根據語言學將這13種奧義書分為3類:

第一類是用散文體寫成的最古老的奧義書,產生時間在前800年至前500年之間,包括廣林奧義書、歌者奧義書、鷓鴣氏奧義書、海螺氏奧義書、愛達羅氏奧義書和由誰奧義書。

第二類是用詩體寫成的,產生時間在前500年至前1世紀之間,包括由誰奧義書、石氏奧義書、自在奧義書、白騾奧義書和禿頂奧義書。由誰奧義書兼有散文體和詩體,因此第一類與第二類都包括了它。

第三類是用後期散文體寫成的最晚近的奧義書,產生時間在公元前後,包括疑問奧義書慈氏奧義書蛙氏奧義書

其他學者可能有不同的分期方法。如拉納德根據語言學和對書中思想發展的分析將上述13種分類為5組;拉達克利希南的分類與多伊森基本一致,但認為廣林奧義書中也有晚出的部分,而慈氏奧義書和白騾奧義書最晚,因為它們受到了數論和瑜伽的影響。一般都認為廣林奧義書和歌者奧義書是現存最古老的奧義書,但二者誰更早的問題,尚無定論。

除了上述13種在印度哲學史研究中有特殊意義的奧義書外,其它一些重要奧義書包括:

1.金剛針奧義書(屬於娑摩吠陀)

2.離所緣奧義書(屬於白夜柔吠陀)

3.摩訶那羅延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4.胎藏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5.室建陀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6.普度鬥爭世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7.自我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8.菁華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9.糍供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0.生氣火祀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1.智頂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2.舍利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演變

印度的神話相當雋永,情節往往極端離奇而引人入勝。但同時,印度神話也是出了名的紛繁複雜,雖頗具體系,但來源複雜,且經過多層面貌的歷史演變,往往又變幻莫測,撲朔迷離。可將其分為:遠古文明時期(不可考)、大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問世的《吠陀經》,是印度古文明中最為重要的經典。吠陀的本義是知識、學問。

《吠陀經》記錄了各式聖歌、宗教、禮儀、風俗、思想、和哲學,在這裡,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地組合起來。其中最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內容大多是對自然神明的頌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話體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記載上。雷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閻摩太陽神蘇利耶月神蘇摩風神伐由那都是這一時期被人吟詠、歌頌的神。

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種姓制度的出現是權利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經濟發展、戰爭頻繁、思辨深邃,是這個時代的三大特徵。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話。公元前四世紀,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和出現,在這裡,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減,印度神話轉折進入大史詩時期。

因陀羅(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其中「釋迦」的意思是「能」,為姓;「提桓」意為「天」;「因陀羅」意為「帝」;合起來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釋」。在佛教的經典里,為了和其他諸天的稱謂統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後,稱為「帝釋天」。是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天龍八部之首)。

因陀羅在吠陀神話時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經典文獻《梨俱吠陀》里,有許多歌頌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而此時梵天等三大主神還沒有出現。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對雷電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話中的因陀羅,是和大地神的兒子(真正的「」),出生於還處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飲蘇摩酒,並因此而獲得了強大無匹的力量。同時他的身體驟長,連天、地而神都因為懼怕這種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離。天與地因此被分開,永無再會之日(與盤古「開天闢地」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成長起來的因陀羅,正趕上眾神與巨蛇爭鬥時期,眾神不是弗栗多的對手,只好請力大無窮的因陀羅幫忙。因陀羅乘機開出條件:要承認他為眾神之王,並把眾神一半的力量借給他。眾神無奈,只得答應。於是因陀羅獲得了眾神的力量和「萬神之王」的稱號。他連飲三大觴蘇摩酒,拿上武器,英勇出戰。

經過一場驚天動地的惡戰,因陀羅終於消滅了弗栗多,並且劈開山崖引來了「」,從水中誕生了太陽。於是,因陀羅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創日,完成了創世的功業。而對於眾神那裡借來的力量,因陀羅開始耍無賴——「欠債的是大爺,老子就不還了!」眾神也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此後,因陀羅把世界分為四個部分:自己統治東方的天國、弟弟太陽神的大兒子閻摩統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長海神婆樓那統治西方的大海、財神俱毗羅統治北方的夜叉國。因陀羅「萬神之王」的地位從此完全穩固。直到婆羅門時期的來臨。

印度神話的歷史進入婆羅門時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經(《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為中心的和宗教系統誕生了。隨着三大主神的相繼出現,因陀羅的地位每況愈下。再後來身份和神性更是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因陀羅「萬神之王」的名號雖然保留了下來但其地位和影響力已低了許多。

《吠陀經》是印度最古老的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達婆吠陀》四部梵文經書組成。其中以《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對神的讚歌和禱告文,文學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學最初的源頭,該經被婆羅門教視為聖典,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學發展中卻占據着重要地位,它對後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耶柔吠陀》及《裟摩吠陀》是婆羅門的禱告文,記錄古印度對自然力量的儀式,《阿達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冊。特點是不進行常規儀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語,種類繁多包括消災、降災、詛咒、星雲、身體、流逝、毒梵等內容,詳細記述各種方法和執行規定,傳說掌握其中任何一種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至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傳世間。

後世影響

《吠陀經》是印度最古老的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達婆吠陀》四部梵文經書組成。其中以《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對神的讚歌和禱告文,文學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學最初的源頭,該經被婆羅門教視為聖典,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學發展中卻占據着重要地位,它對後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耶柔吠陀》及《裟摩吠陀》是婆羅門的禱告文,記錄古印度對自然力量的儀式,《阿達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冊。特點是不進行常規儀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語,種類繁多包括消災、降災、詛咒、星雲、身體、流逝、毒梵等內容,詳細記述各種方法和執行規定,傳說掌握其中任何一種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至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傳世間。

視頻

印度種姓思想根深蒂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