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行漫記系列六.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李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行漫記系列六.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南行漫記系列六.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中國當代作家李芙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南行漫記系列六.茶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來到西雙版納,最有閒情逸緻的事兒就是品茶。閒來無事,常到樓下「茶禪一味」茶店品茶聊天。因這裡盛產普洱茶,品茶之風盛行;一天三道茶,早茶、午茶、晚茶。品茶,已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秦漢時期,茶事便開始萌芽,茶聖陸羽:「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魯公。」可見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晉朝時期,茶開始以獨特的魅力贏得人們的青睞,「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飲茶之風日益興盛起來。到了唐代,「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飲茶風習彌蓋全國,尤其是陸羽《茶經》的問世,加快了唐代飲茶風尚的普及,極大地推動了飲茶風尚的傳播。

茶之興,「始於唐,盛於宋」。隨着茶文化的普及,飲茶之風從宮廷、士人階層普及到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受到普通勞動人民的歡迎,全國各地到處可以看到「螢影夜攢疑燒起,茶煙朝出認雲歸」的景象。古人對茶葉的情感十分濃郁,由茶葉發展而來的茶藝、茶道等茶文化,無不透露出人們對茶的深厚情感。飲茶在古代是一種高雅的風尚,尤其是文人墨客品茗作賦,把茶文化與詩文創作有機結合,產生了一種形式多樣、意蘊豐富的文化載體——茶詩。其中包涵了文人對人生、對生活的感悟,把詩與茶融合得渾然天成,促成了一種較高的哲理意味;茶詩在一定程度上融匯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成為中華文化極具典型的標誌性符號。

唐代詩人白居易品茶之時,寫下了《山泉煎茶有懷》:

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詩人不僅形象地描摹出煮茶的過程,而且寄託了一種淡然的情感唐代有關茶詩最具影響力的當屬元稹的寶塔詩·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夸。

詩人在形式上,巧用漢字形體,搭造一個「金字塔」形的結構,令人耳目一新;在韻律上,全部押險韻,一氣呵成;在意蘊上,用明月、朝霞、羅織、紅紗等意象,給人華而不奢、色彩斑斕而不目眩、纖巧清麗的視覺享受;在寓意上,「慕詩客,愛僧家」,又道出茶與禪的相通緣由,以「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夸。」作結。全詩妙在似是精心堆砌,又似漫不經心;即似深思熟慮,又似隨手揮灑;即似文字遊戲,又似精妙之作;極具形式美、韻律美、意蘊美,在諸多的詠茶詩中別具一格,精巧玲瓏,堪稱一絕。

宋朝時期,文士們品茶悟道,「無物滋禪味,來烹北苑茶」,茶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已經升華為一種哲理追求,成為宋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大文豪蘇軾一生寫過近百首詠茶詩詞,其《次韻記壑源試焙新茶》:

仙人靈草濕行雲,洗盡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春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此詩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蘇軾將自己的人生情感融入茶詩,滲透着禪宗妙理,寫出了「大瓢貯月歸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的千古絕句,充滿着哲理精神的人生智慧。

水煮春芽氣氤氳,壺裝日月滿乾坤。唐宋時期茶香飄逸,茶文茶詩融匯了儒教、佛教、道教文化,無論是佛教的禪理,道教的天人合一,還是儒教的中庸,在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中都有突出的表現。茶這種自然之物,在佛家看來可悟道見性,佛教參禪與品茗二位一體,水乳交融,茶和禪在精神特質上的相通,共同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讓人在品茶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哲理追求。盛極一時的唐宋茶文化,融匯儒釋道的思想精華,滲透人們自然的真善美。杜牧的《題禪院》:

「茶煙輕飈落花風」,其所升華出的是一種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意境,飽含着「茶禪一味」的奧秘。

一杯清茶,就像一個大千世界,每片茶葉恰似紅塵中的芸芸眾生。人來到這個世界,就要活得有意義,要讓人有感悟,讓人尋味……

人生似茶,需細細品味,慢慢泡一壺茶,靜靜放鬆心情,讓那散發着淡淡的茶香,給人以味覺、視覺及精神上的享受;看着清淡之物,品嘗着它的原汁原味,品味耐人尋味的人生……

一壺一盞一朦朧,一言一詩一心境。

一茶一書一知己,一日一月一浮生。

人生如茶,淡中有味,虛懷若谷,怡然自得。[1]

作者簡介

李芙,男,黑龍江省大慶人,大學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