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熱帶東風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副熱帶東風帶是中國天氣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副熱帶東風帶(subtropical easterlies)是指夏季副熱帶高空出現的大範圍偏東風。這是由於夏季副熱帶高壓脊線明顯北移,熱帶東風氣流擴展到20 - 30°N的副熱帶地區所致。在對流層上部這種廣寬的東風氣流中,常常同時出現兩支急流,南支近赤道,北支在20°N左右接近副熱帶地區,其位置變化與南亞高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及颱風等有關,對我國天氣有一定影響。
副熱帶東風帶是由於夏季副熱帶高壓脊線明顯北移,熱帶東風氣流擴展到20 - 30°N的副熱帶地區所致。
夏季華南地區對流層中低層東風被認為是華南副熱帶東風帶。它和南海熱帶輻合帶的北緣緊密相連。它的變化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大陸高壓的活動有一定關係。
實踐表明,華南副熱帶東風帶與南海區域熱帶氣旋路徑趨勢的關係密切,它的廣度厚度與其南側熱帶氣旋的移向有一定關係。
華南副熱帶東風帶的過程可劃分為形成、增強、斷裂三個階段。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