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公共外交是指一國政府通過文化交流、信息項目等形式,了解、獲悉情況並影響國外公眾,以提高本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進而增加本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在傳統的認識中,公共外交被簡單地等同為宣傳和政策的創可貼,集中化的大眾傳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組織[1]及其網絡的興起標誌着「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強調雙向對話,將公眾視為意義的共同創造者與信息的共同傳遞者,是「巧實力」武庫中的重要工具。
定義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組成國家的整體外交。參與公共外交的國家應從各種角度向外國公眾表達本國國情,說明本國政策,解釋外國公眾對本國的不解之處,同時在國際交流中了解對方的有關觀點。開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國的形象,改善外國公眾對本國的態度,進而影響外國政府對本國的政策。」可用概述圖描述公共外交的範疇及其與政府外交的關係。狹義的或者古典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一國政府與國外民眾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動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項目、國際廣播和互聯網等,其主要表達形式是信息和語言。而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2],公眾通過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手段能夠更廣泛地參與到公共外交活動中來,或者有更多的公眾行為具有公共外交效果。相比而言,趙啟正提出的中國版的公共外交定義更具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各國對公共外交的定義歷來各有不同,如日本、美國等都有對其不同的定義。目前,美國出現的「新公共外交」的概念與趙啟正中國版的公共外交定義殊途同歸、不謀而合。
詳細內容
所謂公共外交,是二戰後的產物,更準確地說,是美國在冷戰時代的一個「發明」。
「公共外交」作為一個術語,首次出現是在1965年,當時美國塔弗茲大學弗萊舍法學院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 將其定義為:「公共外交旨在處理公眾態度對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實施所產生的影響。它包含超越傳統外交的國際關係領域: 政府對其他國家輿論的開發, 一國私人利益集團與另一國的互動, 外交使者與國外記者的聯絡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觀點的流通。」在當時,公共外交主要指美國新聞署所從事的非傳統性外交活動,如包括國際廣播在內的信息活動及教育文化交流活動等。1987 年, 美國國務院《國際關係術語詞典》把公共外交定義為:「由政府發起交流項目, 利用電台等信息傳播手段, 了解、獲悉和影響其他國家的輿論, 減少其他國家政府和民眾對美國產生錯誤觀念,避免引起關係複雜化,提高美國在國外公眾中的形象和影響力,進而增加美國國家利益的活動」。1997年美國政府將新聞署併入國務院時的政策設計小組認為公共外交是通過理解、增進和影響外國公眾的方式來促進美國國家利益的實現。
對中國而言,我們在公共外交領域的起步較晚。
2009年七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十一次駐外使節會議的講話上,首次提出中國要開展公共外交,這標誌着公共外交正式提上政府的議事議程。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外交部部長楊潔箎第一次公開談論公共外交。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公共外交作用和影響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未來除了卓有成效的政府外交之外,我們需要多頭並舉,在人民外交、二軌外交等先輩積累的成功外交經驗基礎之上,就不同媒介形態都應開展更靈活、機動、有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
原理綜述
對於公共外交的內涵,歐美各國未有太大分歧,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公共外交與國際關係理論的關係問題,即公共外交能否登上國際關係理論的「大雅之堂」。公共外交是以信息和語言為主導的外交決策行為,以國外民眾為對象,它強調外交實施國(主體)與國外民眾(受體)的「合作」關係,這與國際關係中衝突常有而合作不常有的「無政府狀態」前提是相矛盾的。
「公共外交」是一種面對外國公眾,以文化傳播為主要方式,說明本國國情和本國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活動。它對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輔相成的支持性意義。進行公共外交的主體包括政府外交部門,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組織,如民間團體、大學、研究機構、媒體、宗教組織以及國內外有影響的人士。他們可以藉助各自的領域和國際交往的舞台,面對外國的非政府組織、廣大公眾,甚至政府機構,從不同角度表達本國的國情和國際政策。公共外交比起我們熟悉的「民間外交」的內涵更豐富。
一般規律
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在實施公共外交時,都必須遵循一般的運作規律。
從內涵上來說,公共外交是一種公眾取向的雙向交流過程;
從目標上來說,公共外交具有知名度、美譽度和認同度的不同層次追求;
從戰略上來說,公共外交是一種目標細分的針對性極強的外交作業;
從組織上來說,公共外交是一種具有協同性的政治支援體系。
任何一個國家在開展公共外交的時候,都必須把握公共外交的內在規律,並與本國的外交實際結合起來,開創具有本國特點的公共外交。
應用實例
公共外交在國際交往場合無處不在,具有廣闊的舞台。公共外交隨時隨地都體現一個國家的形象:公共外交可以體現在一次文化展覽盛會上,又可以體現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或一次出口產品推介會上,甚至體現在人和人的一次交談中。
基本特徵
一是廣泛性。公共外交面向社會各個階層,包括官方與民間的各種雙、多邊對話交流,涵蓋經濟、教育、人文、傳媒、科技、體育、軍事等多個領域。二是互動性。公共外交不是單向灌輸,而是注重通過雙向交流,達成理解和共識。政府通過公共外交對公眾民意產生影響,民意也對政府決策產生反作用。三是漸進性。國內外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決定了公共外交工作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公共外交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細水長流,以量變促質變。四是間接性。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發揮組織 、推進作用 ,由媒體 、民間組織、智庫、學術機構、知名人士及普通民眾活動為主。
參考文獻
- ↑ 關於境外非政府組織,這些知識你知道嗎?,搜狐,2022-04-15
- ↑ 互聯網時代是什麼意思,看完這個你就知道明白了,搜狐,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