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作物科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物科學農業科學的核心學科之一,本科學的兩個主要二級學科分別為作物育種學和作物栽培學。

作物科學的根本任務是研究作物重要性狀的遺傳規律和育種技術,培育優良品種,實現良種化、種子標準化;同時揭示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品質形成規律及其與環境關係,採取農藝措施將良種的遺傳功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生產目標,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1]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生態安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發展狀況

進入21世紀,世界作物科學與技術發展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向作物科學領域不斷滲透與轉移,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促進了作物科學與技術迅速發展。發達國家通過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推動了作物生產向優質、高效、無污染方向發展,顯著提高了作物生產的可控程度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我國作物科學與技術發展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以品種改良和栽培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促進傳統技術的跨越升級,推動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物遺傳育種發展突出

1.以生物技術為特徵的現代育種發展迅速

依據生物遺傳變異的原理,育種方法從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到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再到細胞工程、基因工程[2]、分子標記育種,生物育種技術在我國發展迅速,與發達國家在生物育種新技術差距正在減小。生物技術育種正成為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品質的主要途徑。

2.以關鍵性狀改良為主的新品種不斷湧現

優良品種的選育正逐步由表現型選擇向基因型選擇、由形態特徵選擇向生理特性選擇的轉變,優質、高產、抗逆的有機結合已成為優良品種培育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品種改良取得大批具有顯著應用效益的成果,推動了農業科技的進步。

3.以方法體系創建為核心的育種技術得到發展

通過生命科學及相關學科的滲透、交融和集成,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和方法不斷拓展,在實現品種矮稈化和雜交化二次重大技術突破的基礎上,細胞工程、分子標記、轉基因以及分子設計等現代育種技術迅速發展。

作物栽培發展加快

1.以產量潛力為突破口的超高產技術發展成為熱點

作物產量突破的可持續高產、超高產成為國內外的研究重點。世界各國均把提高糧食產量作為農業的重中之重,一些發達國家(美國日本等)和國際農業研究機構(IRRI、CIMMYT等)將作物高產突破列為重大研究計劃。我國以作物栽培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為核心開展科技攻關,超高產栽培技術不斷成熟,顯著提高了作物生產能力。

2.以品質、產量協同提高為重點的優質高產技術向縱深發展

作物產量與品質同步提高成為各國作物產業化發展的共同戰略。發達國家把優質、專用農產品的生產技術研發和應用放在首位。我國以主攻單產兼顧優質、高效、質量安全的作物栽培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取得顯著成效,並繼續向縱深發展。

3.以現代技術應用為特色的精準定量技術發展加速

作物栽培定量化、精確化、數字化技術已成為作物生產和作物栽培科技發展的新方向。發達國家作物生產實行定量化設計、精確化與數字化栽培管理。我國開展了精確定量栽培、數字化農作技術和作物生產信息化服務技術的研發,在作物生產管理中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4.以資源節約為重點的簡化高效技術有了新發展

以資源節約為重點的簡化高效栽培技術創新與應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開展大量的簡化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特別是主要農作物的節水、省肥、簡化、高產的栽培技術取得了新的進展,一直在生產上發揮重要作用。

5.以作物生理高效機制為突破口的栽培理論與技術發展不斷深入

作物生理學與環境生態學研究相結合,在作物栽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作物光合碳代謝為中心的光合性能、源庫生理和產量構成研究為作物高產栽培奠定了理論基礎;作物營養生理研究促進作物施肥技術進步;環境生理生態研究促進了作物抗逆高產栽培的技術創新。

進展和成就

我國作物科學研究成果豐碩

我國作物科學正在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多目標方向發展,學科領域更加廣泛,學科水平不斷提升,並取得重大新進展和成就。2005-2006年,獲得國家級重大成果獎2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4項;以及一批省部級成果獎。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獲得巨大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作物科學的技術支撐和儲備能力大大增強,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視頻

作物科學 相關視頻

作物科學解決方案視頻_藍星有機硅
植科學院-作物遺傳育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