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福壽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乾坤福壽鏡》移植於京劇。移植:關鴻賓。首演者:朱寶霞等。
劇目介紹
評劇《乾坤福壽鏡》劇情介紹:
明代。員外梅俊的二夫人胡氏懷孕十四個月未生。一日,梅與妻妾賞花飲酒,忽起怪風颳來乾坤福壽鏡一面,直投胡懷,即將生子。妾徐氏乘機進讒,誣胡氏產妖,梅俊欲殺之。丫鬟梅紅與梅妻鄭氏放走胡氏。胡氏適遇大河;為觀音助之渡河,在破窯產子。後遇山大王搶親,胡氏乃將乾坤福壽鏡放子懷中,棄路旁而逃。其子為林鶴拾去,取名林丕顯。林丕顯長大成人,入京赴試,得中狀元,憑福壽鏡為記,復與親母重逢。梅俊查知前情,乃貶徐氏為婢,收梅紅為妾。丕顯歸宗並娶林鶴之女為妻。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乾坤福壽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儺戲是什麼?儺戲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網,2015-07-18
- ↑ 歷史知識 > 參軍戲,國學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