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林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林鴞(學名:Strix nebulosa),是鴟鴞科、林鴞屬的鳥類。烏林鴞為大型鴞類,體長56-65厘米,頭大,無耳簇羽,面盤顯著,呈圓形,淡灰色,其上被有同心的暗色圓環和新月形白斑。上體暗灰褐色,具暗色和白色斑點;下體白色或灰白色,具寬闊的褐色縱紋。

烏林鴞主要棲息於原始針葉林和以落葉松、白樺、山楊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飛翔迅速無聲,主要以齧齒動物為食,也吃小鳥和中型鳥類,如雞類等。

烏林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中文學名: 烏林鴞

拉丁學名: Strix nebulosa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鴞形目

科: 鴟鴞科

屬: 林鴞屬

種: 烏林鴞

亞 種: 2亞種

分布範圍

烏林鴞在中國內分布於黑龍江大興安嶺塔河、呼瑪、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根河、博克圖、科爾沁右翼前旗。中國外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芬蘭,經前蘇聯歐洲部分、西伯利亞泰加林南緣、蒙古北部肯達山,一直往東到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愛達荷州和蒙塔那州西部。

繁殖方式

烏林鴞的繁殖期為5-7月。通常營巢於樹上,多在破裂的樹頂端營巢,有時也侵占其它猛禽和大型鳥類的巢,距地高多在6-10米。巢為淺杯狀,外徑95-110厘米,內徑28-35厘米,高40-65厘米。巢甚簡陋,主要由枯枝構成,內墊少量松針和羽毛。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白色或灰白色,呈卵圓形,大小為49-58毫米×39-45毫米,平均54.1毫米×42.5毫米,平均重量為51.2克。雌鳥孵卵,通常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30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體重僅為51.7克,體長96-115毫米,全身僅頭頂、頸、上背和兩翅稀疏的被有乳白色絨羽,其餘裸露無羽,皮膚為肉紅色。

形態特徵

烏林鴞頭大而圓,面盤顯著,呈圓盤形、灰色或灰白色,具一些呈波狀的黑色同心圓圈。眼先、眼上和眼下白色並連結一起形成顯著的新月形斑,皺領羽毛特密集、黑褐色而雜有白色橫斑。上體灰褐色具白色橫斑及蟲蠹狀斑和褐色羽干紋,尤以背部縱紋較粗著,肩部較白,外翈幾純白色具少數褐色橫斑。翅上初級覆羽和小翼羽較暗褐,白斑不顯,大覆羽、中覆羽外翈具大型白色卵圓形斑。飛羽暗褐色具淺褐色橫斑,內翈茶黃色,次級飛羽亦具淺褐色橫斑,外翈微沾白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同背,腰和尾上覆羽羽干紋不顯。尾上覆羽較短具顯著橫斑,尾羽灰褐色,具5道不明顯的淺白色橫斑和白色斑點。頦暗褐色具少許白色斑點,喉黑色,兩側各有一塊白斑,其餘下體污白色,有寬闊的褐色縱紋[1] ,在一些鬆散的羽枝上有細的橫斑。跗蹠和趾被羽,灰白色具淡褐色橫斑。尾下覆羽白色,被有稀疏的橫斑。

烏林鴞的虹膜黃色,嘴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770-780克,♀750-1005克;體長♂610毫米,♀560-640毫米;嘴峰♂40毫米,♀40-50毫米;翅♂400-420毫米,♀400-450毫米;尾♂280-300毫米,♀295-330毫米;跗蹠♂70-85毫米,♀70-100毫米。

棲息環境

烏林鴞主要棲息於原始針葉林和以落葉松、白樺、山楊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中,有時也到溝谷雜木林和林區住宅附近。

生活習性

烏林鴞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飛翔迅速無聲,常停息在高大喬木頂端,等待和觀察獵物。常在晚上活動和獵食,有時白天和黃昏也活動。主要以齧齒動物為食,也吃小鳥和中型鳥類,如雞類等。聽覺非常敏銳,最大的聽覺感受區在3000-6000Hz之間,能夠清晰地聽到嚙齒類動物的高頻尖叫聲。叫聲粗獷而單調,多在晚上嗚叫,其聲似「呼一呼一呼一」。求偶叫聲為一連串的10個或更多的「呼呼」聲,間隔半秒鐘,收尾時音調音量漸衰。雌鳥回以細弱的「chieop-chiepp-chiepp」聲。告警叫聲為低而尖的「grrroooo」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烏林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烏林鴞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部、農業部1989年1月14日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保護動物。

種群現狀

烏林鴞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²,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趨勢上升,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視頻

幽靈一樣的飛行者 烏林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