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理學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生理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for Physiological Sciences, 縮寫為CAPS)是中國生理科學工作者自願組成的全國性的學術性和科普性的法人社會團體[1],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其宗旨是促進我國科技進步、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成為推動中國生理科學人才成長和提高,推動中國生理科學發展和普及,促進生理科學技術與經濟結合,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的社會力量。
基本內容
中國生理學會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尚,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團結廣大生理科學工作者,為繁榮和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開展繼續教育和普及生理科技知識,促進出成果、出人才和國際交往做出貢獻。
歷史
中國生理學會是在1926年初由當時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任主任林可勝教授發起創建的,作為發起會員的有吳憲等17名中國的和外籍的學者。學會成立後即積極開展學術活動,為推動中國生理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26年9月舉行了第一屆年會,並決定出版學會的學術刊物。1927年1月,中國生理學雜誌創刊號問世。到1937年,學會共舉行了10次年會,會員發展到113人,會員的專業包括生理學和相關專業如生物化學、藥理學、解剖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和臨床醫學等。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學會的全國性學術活動被迫停頓。許多大學遷至四川、雲南和貴州幾省。遷至成都的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主任蔡翹教授組織了中國生理學會成都分會,組織生理學工作者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並出版《中國生理學會成都分會簡報》。在北京,張錫鈞教授代理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主任,並繼續出版中國生理學雜誌,直到1941年日軍占領協和醫學院後,雜誌被迫停刊。抗戰勝利後,中國生理學雜誌於1948年復刊。
理事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會於1950年在北京舉行了會議,選舉了新的理事會。會後,學會積極進行了恢復各種活動和雜誌的出版等工作,會員人數也很快增加。1953年學會理事會決定將學會擴大成為中國生理科學會,會員包括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和實驗生物學等學科的科學工作者。經過籌備,1956年舉行第13屆會員代表大會時,會員有1269人,學會正式更名中國生理科學會,有22個分會和11個地區組織。學會還成立了生理、生物化學、藥理、病理生理、生物物理和營養共6個專業委員會。《中國生理學雜誌》由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復刊,更名為《生理學報》;並在北京創辦《生理科學進展》雜誌,出版綜述性學術論文。1957年以後,由於受到接連的政治運動的影響,學會的活動減少,「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會活動則完全停頓。
1977年,學會理事會積極籌備恢復學會的工作。1978年,學會在青島召開了第15屆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生理學報》和《生理科學進展》也都復刊。隨着全國科學事業的發展,生理科學工作者的隊伍迅速擴大,學術活動日益活躍,國際學術交流也日趨頻繁。由於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等專業相繼成立全國性的學會,中國生理科學會於1985年底又恢復中國生理學會的名稱。此外,學會又出版了《應用生理學雜誌》、英文版《中國生理科學雜誌》和學會的內部刊物《生理通訊》。
1980年6月,由馮德培和王志均代表學會與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代表Kovach和Thurau在上海簽署了備忘錄,明確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所屬中國名下有兩個團體會員,即位於北京的中國生理學會和位於台北的生理學會。此後,中國生理學會正式成為國際生理科學聯合會的團體會員。
1990年,中國生理學會正式加入亞洲和大洋洲生理科學聯合會,成為團體會員。中國生理學會楊雄里副理事長在第一屆亞洲和大洋洲生理科學聯合會理事會上被選為理事會副主席。1994年,由中國生理學會委託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籌備和組織的第三屆亞洲和大洋洲生科理學大會在上海舉行。
截止到2010年,中國生理學會下設神經科學、血液-循環-呼吸-排泄生理、消化-內分泌-生殖生理、比較生理、應用生理、中醫院校生理和運動生理六個專業委員會。為了加快青年生理科學工作者的成長,學會還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員會。
中國生理學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每四年舉行一次。第二十一屆會員代表大會於2002年10月在福建南平舉行。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二十一屆理事會,由67名理事組成。理事會[2]又選舉產生了由常務理事會成員和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
參考文獻
- ↑ 【民生諮詢解答】什麼是社會團體?,搜狐,2018-12-20
- ↑ 理事會及各崗位職責,豆丁網,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