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亞分艦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亞分艦隊德語:Ostasiatische Kreuzergeschwader,正式名稱為東亞巡洋艦分艦隊)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90年代中期至1914年間活動於太平洋地區的一支艦隊,也是德國海軍除了「公海艦隊」[1]外最為龐大的海外派遣艦隊。

歷史背景

東亞分艦隊的歷史可追溯回19世紀中葉,自1861年9月清朝普魯士王國簽訂《中德通商條約》後,普魯士開始派遣軍艦進入中國水域活動。隨着遠東經濟發展政治重要性提高,德國在遠東投注的海軍部隊也日益增加。1881年,德國海軍於遠東組成一支機動的游擊艦隊。然而德國政府的殖民政策將重點轉至東非,於1885年建立了常設的「東非巡洋艦艦隊」(Ostafrikanisches Kreuzergeschwader),東亞地區的艦隊便被減至僅剩兩艘小炮艇。

隨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德國重新對中國產生興趣。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下,德國海軍部成立「遠東巡洋艦艦隊」(Kreuzerdivision in Ostasien),由海軍少將保羅·霍夫曼指揮,包括一艘現代的伊倫娜號防護巡洋艦和三艘老舊的小艦艇。在霍夫曼的請求下,海軍部用皇帝號護衛艦、威廉王子號輕巡洋艦和科爾莫朗號巡洋艦替換了三艘老舊艦艇。由於沒有基地,霍夫曼只得在香港依靠英國人、在上海依靠中國人、在長崎依靠日本人為艦隊進行技術和後勤保障,但威廉二世、總理、外長和海軍部長都認為有必要在遠東建立基地。德國駐中國大使說:「……我們的艦隊不能永遠在這裡像無家可歸的孤兒一樣航行」。

1896年6月,海軍少將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接任霍夫曼成為遠東派遣艦隊司令,受命在中國尋找建立基地的地點。提爾皮茨本人幾經研究,認為膠澳地區(今屬青島市)是適宜的地點,但提爾皮茨沒多久後就被德國政府召回任海軍大臣的新職。繼任提爾皮茨職務的人是海軍少將奧托·馮·狄特立克斯,該人則提出「非膠澳不可」的意見。

起初,德國政府希望購買膠澳基地,但遭到中國政府拒絕。1897年,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狄特立克斯奉德皇命令,以此為藉口於1897年11月14日率軍占領了膠澳地區。最初海軍對膠澳的占領非常薄弱,但隨着奧古斯塔皇后號防護巡洋艦的到來得以加強。1898年1月,海軍陸戰第三營(III. Seebataillon)建立,成為青島的防衛部隊。1898年3月6日,德國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2],租借膠澳99年,德國海軍便開始將膠澳地區作為遠東主要基地建設,1900年興辦了造船廠,至1913年共建造各式船隻20餘艘,相關的後勤保障和附屬設施(包括青島啤酒廠)也隨後建立。

1899年,狄特立克斯被召回柏林擔任海軍參謀長,其職務由海軍少將海因里希親王繼任,而後又經歷了庫爾特·馮·普里維茲-加弗隆、緋力克斯·馮·本德曼、腓特烈·馮·英格諾爾、埃里希·居勒(Erich Gühler)、君特·馮·格羅西克等人擔任此職,在本德曼任內時,中國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本德曼發現艦隊並沒有做好準備,只得向俄羅斯人和英國人借取地圖,以便在黃海進行行動。然而,他強烈推動占領大沽口炮台的計劃,艦隊在其指揮下在大沽口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00年6月8日,本德曼率艦同八國聯軍一道進駐大沽口炮台,並派遣部隊登陸天津保護德國人。

1912年,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任「東亞分艦隊」司令,為大戰前一任、也是最後擔任此職務者。

視頻

東亞分艦隊 相關視頻

青島與海軍 | 德軍青島要塞與東亞艦隊
中日甲午戰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