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T淋巴細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淋巴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

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誌,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誌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1]

簡介

T淋巴細胞(T lymphocyte)簡稱T細胞,是由來源於骨髓的淋巴幹細胞,在胸腺中分化、發育成熟後,通過淋巴和血液循環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組織中發揮免疫功能。

發育和分化

多能幹細胞轉變為淋巴樣前體細胞(Lymphoid precursor)遷移至胸腺,在胸腺素的誘導下,經歷一系列有序的分化過程,逐漸在胸腺發育成熟為識別各種抗原的T細胞庫。T淋巴細胞進入胸腺後首先經歷兩個階段:

  1. 早期T淋巴細胞發育階段,即始祖CIM和CD8雙陰性T淋巴細胞(double negative cell,DN)分化為CD4和CD8雙陽性T細胞(double positive cell,DP);
  2. DP細胞分別經歷陽性選擇階段和陰性選擇階段獲取MHC限制性識別能力和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發育為其表面標誌為CD4或CD8的單陽性T細胞(single positive cell,SP),遷往周圍淋巴器官定居。[2]

分類

T細胞是相當複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

  1. 輔助性T細胞(Helper T cells,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
  2. 抑制性T細胞(Suppressor T cells,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
  3. 效應T細胞(Effector T cells,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
  4. 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s,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
  5. 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T cells,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
  6. 原始的或天然T細胞(Virgin or Natural T cells),他們和抗原接觸後分化成效應T細胞和記憶T細胞;
  7. 記憶T細胞(Memory T cell,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其中,Th細胞又被稱為CD4+細胞,因為其在表面表達CD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通過與MHCⅡ(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遞呈的多肽抗原反應被激活。MHCⅡ在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表面表達。一旦激活,可以分泌細胞因子,調節或者協助免疫反應。Tc細胞又名為CD8+細胞,其表面表達CD8.這類細胞可以通過MHCI 與抗原直接結合。

流式細胞分析儀FCM根據淋巴細胞表面標誌的不同來檢測各淋巴細胞亞群:淋巴細胞主要包括T淋巴細胞(CD3+),B淋巴細胞(CD19+),NK細胞(CD16+CD56+),其中T淋巴細胞可進一步測定輔助/誘導T淋巴細胞(CD3+CD4+)、抑制/細胞毒T淋巴細胞(CD3+CD8+)、CD4+T細胞純真亞群(CD4+CD45RA+/ CD4+CD45RA+62L+)和記憶亞群(CD4+CD45RA-/ CD4+CD45RO+)、功能亞群(CD28+)、激活亞群(CD38+、HLA-DR+)、凋亡亞群(CD95+)等。[3]

T細胞按照功能和表面標誌可以分成很多種類:

  1. 細胞毒T細胞(cytotoxic T cell):消滅受感染的細胞。這些細胞的功能就像一個殺手或細胞毒素,因為它們可以對產生特殊抗原反應的目標細胞進行殺滅。細胞毒T細胞的主要表面標誌是CD8,也被稱為殺手T細胞。
  2. 輔助T細胞(helper T cell)在免疫反應中扮演中間過程的角色:它可以增生擴散來激活其它類型的產生直接免疫反應的免疫細胞。輔助T細胞的主要表面標誌是CD4。 T細胞調控或「輔助」其它淋巴細胞發揮功能。它們是已知的HIV的目標細胞,在艾滋病發病時會急劇減少。
  3. 調節/抑制T細胞(regulatory/suppressor T cell):負責調節機體免疫反應。通常起着維持自身耐受和避免免疫反應過度損傷機體的重要作用。調節/抑制T細胞有很多種,目前研究最活躍的是CD25+ CD4+ T細胞。
  4. 記憶T細胞 (memory T cell):在再次免疫應答中起重要作用。但暫時沒有發現記憶T細胞表面存在非常特異的表面標誌物,相信隨着研究的深入,人們對記憶T細胞將會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表面標誌

T細胞抗原受體(TCR):TCR是T細胞識別外來抗原並與之結合的特異性受體,可表達於所有成熟的T細胞表面。大多數成熟T細胞(約95%)的TCR分子由α鏈和β鏈兩條異二聚體肽鏈組成,小部分由γ、δ鏈組成。T細胞發育的過程中,編碼α及β的基因決定TCR的高度多態性,不同的T細胞克隆有不同的TCR,能識別不同的抗原表位(決定簇)。TCR不能直接識別和結合游離的可溶性抗原,只識別經抗原提呈細胞加工並與MHC分子連接的抗原分子,TCR與抗原結合後不能直接活化T細胞,需依賴其鄰近的CD3分子向細胞內傳遞活化信息,CD4和CD8協同和加強這一作用。[4]

  1. 有絲分裂原受體:有絲分裂原可通過相應的受體激活靜止期的淋巴細胞轉化為淋巴母細胞,刺激多克隆T、B細胞增生、分化。主要包括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脂多糖(LPS)、美洲商陸絲裂原(PWM)、葡萄球菌A蛋白(SPA)和聚合鞭毛素等。
  2. E受體(CD2):存在於外周T細胞和胸腺細胞表面,能與綿羊紅細胞結合,屬黏附分子,為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一2(LFA一2),其配體是抗原提呈細胞和其他靶細胞上的LFA一3,促進T細胞與抗原提呈細胞的結合和相互作用,誘導活化。
  3. CD3:存在於外周血T細胞和部分胸腺細胞表面。與TCR形成TCR-CD3複合體分子,將抗原信號傳遞到細胞內。
  4. CD4和CD8:胸腺皮質前T細胞可同時表達CD4和CD8,外周血T細胞只表達其中一種分子。CD4與CD8分別與MHC-Ⅱ和MHC-1分子結合,穩定TCR與抗原肽一MHC分子複合物的結合,有助於激活信號傳遞。CD4分子是HIV進入靶細胞的主要受體,故HIV選擇性破壞CD4+的細胞,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
  5. CD5抗原:存在於所有外周血T細胞上,極小部分B細胞和慢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上表達CD5。抗CD5抗體能增強有絲分裂原對T細胞的增生反應。
  6. CDll a/18:亦稱LFA-1,配體為細胞問黏附分子-1(ICAM-1)和細胞間黏附分子-2(ICAM-2),協同刺激信號,誘導T細胞活化。
  7. CD28:其配體是抗原提呈細胞表面的B,分子,兩者結合產生協同刺激信號,誘導T細胞活化。
  8. HLA抗原:靜息狀態下的外周血T細胞只表達HLA-I類抗原,某些活化T細胞可同時表達I、Ⅱ類抗原。
  9. 白細胞介素受體:T細胞在不同發育階段表達不同的白細胞介素受體(IL-R),如IL-1 R、IL一2R、IL一4R和IL-6R等。

免疫檢測

T細胞分化抗原測定

【中文名稱】

T細胞分化抗原測定

【概述】

T細胞膜表面有100多種特異性抗原,現已製備了多種單克隆抗體,WHO(1986)統稱為白細胞分化抗原(cluster differentiation,CD)。例如CD3代表總T細胞,CD4代表T輔助細胞(TH),CD8代表T細胞毒性細胞(TC)等。應用這些細胞的單克隆抗體與T細胞表面抗原結合後,再與熒光標記二抗(兔或羊抗鼠IgG)反應,在熒光顯微鏡下或流式細胞儀中計數CD的百分率。

【參考值】

免疫熒光法(IFA):CD3為63.1%±10.8%;CD4(TH)為42.8%±9.5%;CD8(TS)為19.6%±5.9%;CD4/CD8(TH/TS)為(2.2±0.7)/1。流式細胞術:CD3為61%~85%;CD4為28%~58%;CD8為19%~48%;CD4/CD8為0.9~2.0/1。

【臨床意義】

  1. CD3降低: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類風濕關節炎等。
  2. CD4降低:見於惡性腫瘤、遺傳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應用免疫抑制劑者。
  3. CD8減低:見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變態反應性疾病。
  4. CD4/CD8比值增高:見於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感染、變態反應等;CD4/CD8比值減低:見於艾滋病(常<0.5)。
  5. 監測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時CD4/CD8比值增高預示可能發生排斥反應。
  6. CD3、CD4、CD8較高且有CD1、CD2、CD5、CD7增高則可能為T細胞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生物學功能

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為抵禦疾病感染、腫瘤而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複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特別是21世紀初人類開始的生命方舟計劃對於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複製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泄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里,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複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抗癌研究

2013年1月初,日本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殺死癌細胞的T細胞。他們表示這一研究突破為直接將T細胞注入癌症患者體內,用以對抗癌症鋪平了道路。實際上,人體可天然產生T細胞,但數量較少。成功培育T細胞讓將這種細胞大量注入患者體內,以增強免疫系統成為一種可能。

為了培育這種細胞,他們首先對專門殺死一種確定癌細胞的T淋巴細胞進行再編程,使其變成另一種細胞,被稱之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隨後發育成功能齊備的T淋巴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發育而成的T淋巴細胞未來可充當一種潛在的癌症治療手段。

日本科學家將專門對抗一種皮膚癌的T淋巴細胞培育成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方式是將這種淋巴細胞暴露在山中因子環境下。山中因子是一組化合物,能夠讓細胞退回到「非專業性」階段。在實驗室,研究人員將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變成T淋巴細胞。與最初的T淋巴細胞一樣,此時的T淋巴細胞也專功同樣的皮膚癌。它們的基因構成與最初的T淋巴細胞相同,能夠表達癌症特異性受體。研究發現這種新型T淋巴細胞非常活躍,可以產生一種抗癌化合物。

川本浩博士表示:「我們成功培育出具有特定抗原的T細胞,方式是培育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而後讓它們變成功能性T細胞。下一步工作是研究這些T細胞到底是具有選擇性地殺死癌細胞還是連同其他細胞一起殺死。如果選擇性殺死癌細胞,這些T細胞便可直接注入患者體內,用於對抗癌症。在不太遙遠的將來,我們便可為癌症患者實施這種療法。」研究發現刊登在《幹細胞》雜誌上。

免疫應答

1.感應階段:

  1. T細胞
  2. 靶細胞對內源性抗原的加工、處理及遞呈CD8+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雙識別)↗CDR1和CDR2識別MHC-Ⅰ類分子TCR→CDR3識別抗原肽的T細胞表位MHC限制性.

2.反應階段:

  1. T細胞的充分活化需要雙信號
  2. 第一信號:抗原特異性信號
  3. TCR — 抗原肽-MHC-Ⅰ類分子複合物
  4. CD8 — MHC-Ⅰ類分子

第二信號:協同刺激信號

  1. CD28 — B7(CD80、CD86)
  2. CD2(LFA-2)— CD58(LFA-3)
  3. LFA-1 — ICAM-1
  1. 活化CTL細胞增殖、分化為效應性CTL 細胞的過程中需要Th1細胞輔助。
  2. 在CTL細胞的分化過程中也有記憶性

CTL細胞形成(疫苗接種的基礎)。

3.效應階段:

CTL殺傷靶細胞的過程:

  1. 特異性識別與結合階段
  2. 致死性打擊階段
  3. 靶細胞的裂解

4.CTL殺傷靶細胞的特點:

  1. 具有明顯的特異性殺傷作用
  2. 對靶細胞的殺傷受MHC-Ⅰ類分子的限制
  3. 在短時間具有連續殺傷靶細胞的功能

5.CTL殺傷靶細胞的機制:

  1. 穿孔素
  2. 顆粒酶系統
  3. Fas/FasL介導的細胞凋亡

分化

t淋巴細胞圖片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多能幹細胞轉變為淋巴樣前體細胞(Lymphoid precursor)遷移至胸腺,在胸腺素的誘導下,經歷一系列有序的分化過程,逐漸在胸腺發育成熟為識別各種抗原的T細胞庫。T淋巴細胞進入胸腺後首先經歷兩個階段:①早期T淋巴細胞發育階段,即始祖CIM和CD8雙陰性T淋巴細胞(double negative cell,DN)分化為CD4和CD8雙陽性T細胞(double positive cell,DP);②DP細胞分別經歷陽性選擇階段和陰性選擇階段獲取MHC限制性識別能力和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發育為其表面標誌為CD4或CD8的單陽性T細胞(single positive cell,SP),遷往周圍淋巴器官定居。

亞群

應用CD4和CD8單克隆抗體可將外周淋巴器官或外周血中的T細胞分為CD4 CD8-和CD4-CD8 兩個主要的亞群。每個亞群按照某些表面標誌和功能又可分為不同的功能亞群。一CD4陽性細胞群

應用Th細胞克隆培養技術和細胞因子產生的不同,已發現小鼠CD4陽性細胞群是一個不均一的亞群,可分為Th1和Th2,主要區別見表7-6。

  1. Th1細胞能合成IL-2、IFN-γ、,LT、IL-3、TNF-α和GM-CSF,但不能合成IL-4、ⅡL-5、IL-6、IL-10和IL-13;而Th2能合成TNF-α、IL-3、GM-CSF、IL-4、IL-5、IL-6、ⅡL-10(細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和IL-13,不能合成IL-2、IFN-γ和LT。此外Th1和Th2都能分泌三巨噬細胞炎症蛋白和前腦啡肽原。Th1和Th2都能輔助B合成抗體,但輔助的強度和性質不同。體外實驗表明,IL-4明顯促進B細胞合成和分泌IgE,如使LPS刺激小鼠B細胞合成IgE能力增強10-100倍。少量IFN-γ能完全陰斷IL-4對IgE合成的促進作用。Th2分泌IL-4對IgE合成有正調節作用,而Th1分泌IFN-γ則起負調節作用。此外,Th2通過分泌IL-4和IL-5輔助IgA合成,分泌IL-10(CSIF),抑制Th1細胞合成細胞因子,而Th1對IgG1合成則有抑制作用,但輔助其它幾種類型Ig的合成。由於Th1和Th2合成淋巴因子的種類不同,因而介導不同的超敏反應。

IL-3和IL-4均能促進肥大細胞增殖,且相互有協同作用,IL-5除輔助B細胞合成IgA外,還能刺激骨髓嗜酸性粒細胞的集落形成,因而Th2與速髮型超敏反應關係密切。Th1通過產生IFN-γ阻斷IgE合成,對速髮型超敏反應有抑制作用。Th1與遲髮型超敏反應有關,可能與IL-2、IFN-γ等對巨噬細胞活化和促進CTL分化作用有關,此外LT也有直接殺傷靶細胞作用。兩群Th克隆均能誘導抗原提呈細胞(APC)表達MHCⅡ類抗原,Th1通過IFN-γ誘導Mφ表達Ia抗原,而Th2通過IL-4對Mφ和B細胞Ia抗原表達起正調節作用。在人類Th1和Th2細胞亞群尚未得到最後證實。從發表資料來看,CD4 CD45RO前體細胞向Th2效應細胞分化,而IFN-γ則對前體細胞向Th2分化過程起抑制作用,因此IL-4和IFN-γ在決定CD4 CD45RO 前體細胞向Th1或Th2分化過程中起着重要的調節作用。人T細胞經多克隆活化後,在CD4陽性細胞中IL-4mRNA陽性比便不到5%,而60%的CD4 細胞有IFN-γ和IL-2mRNA的轉錄。

  1. 抑制細胞誘導亞群和輔助細胞誘導亞群 應用CD45RA、CD45RO、CD29和CD31單克隆抗體可將CD4陽性細胞群分為抑制細胞誘導亞群和輔助細胞誘導亞群。
  • CD31:發現CD31是一種新的、激活後表達水平不發生明顯變化的抑制細胞誘導亞群的表面標記。CD31是一種血小板-內皮細胞胞粘附分子(PECAMgpⅡa),分子量為140kDa,其結構屬於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從外周血新鮮分離的CD4細胞中,CD31McAb主要與CD45RA亞群反應,對B細胞合成IgG輔助作用不明顯,對ConA和自身MHC(自身MLR)反應較為敏感;而CD31-的CD4細胞群中,發現有大量輔助B細胞合成IgG的活性和對某些抗原刺激的回憶反應。CD45RA 的CD4細胞大激活後,儘管細胞表面丟失CD45RA,但表面CD31的表達仍不發生明顯變化;而CD45RO CD45RA-的CD4細胞激活後不能獲得CD31表達。由於CD31在CD4細胞激活後仍不變化,對於鑑別抑制細胞誘導亞群和輔助細胞誘導亞群是一種有用的標誌。許多粘附分子如CD11a/CD18(LFA-1)LFA-3,CD2和CD29(VLAβ鏈)主要表達在CD45RO T細胞表面。而CD31則表達在CD45RA CD4細胞表面。抗CD31McAb作用於naiveT細胞能觸發其VLA-4介導的粘附作用。內皮細胞表面CD31及其配體與T細胞表面CD31及其配體相互作用很可能觸發整合素介導的粘附作用。CD31如何參與CD45RA CD4 T細胞功能以及誘導抑制性T細胞產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CD45:CD45為異構型分子。CD45細胞膜外部多肽鏈可由A、B和C三種外顯子編碼。人幼稚T細胞只表達被抗CD45RA識別的CD45A型;記憶T細胞不表達任何A、B、C外顯子產物而被抗CD45RO識別。抗CD45RA和抗CD45RO識別的都是休止型細胞,抗CD45RO所識別的記憶T細胞往往也可低水平表達一系列活化表面標記,如CD25、MHCⅡ類抗原、CD54、CD26等,提示這類細胞可能新近被激活過,由此推論記憶T細胞可能是由於持久性抗原或交叉抗原的低劑量、持續刺激得以維持其長時間存活。體外實驗觀察到細胞活化後見有從CD45RA向CD45RO的單向性轉變,這與幼稚T細胞向記憶T細胞分化相平行。
  • 自身混合淋巴細胞反應:外周血B細胞和單核細胞等非T細胞在體外培養時能誘導某些自身T細胞發生增殖反應,稱為自身混合淋巴細胞的應(autologousmixed lymphocytereactionAMLR)。這一部分T細胞稱為自身反應性T細胞。作為刺激細胞的B細胞和單核細胞主要是通過其細胞表面的MHCⅡ類抗原來刺激自身反應性T細胞,在體外培養時加入抗MHCⅡ類抗原的抗體可阻斷AMLR。可能是機體的一種免疫調節機制。

CD8陽性細胞群

根據CD28陽性或陰性可將CD8 細胞分為細胞毒性T細胞(CD8 CD28+)和抑制性T細胞(CD8 CD28-)。CD28McAb能與60-80%T細胞發生反應,包括全部CD4細胞和部分CD8細胞。

1.在人類CTL表型為CD3 CD4-8 CD28。小鼠CTL表型為Thy-1 、Lyt-1 、Lyt-2 /Lyt-3。

CTL的分化:靜止的CTL以前體細胞(precursor)(CTL-P)形式存在,外來抗原進入機體被抗原提呈細胞(APC)加工處理,形成外來抗原與APC自身MHcI類抗原的複合物,被相應CTL克隆細胞膜表面TCR/CD3所識別,抗原刺激信號和APC釋放IL-1共同存在的條件下,CTL-p被活化,並表達IL-2R、IL-4R、IL-6R等多種細胞因子受體,在IL-2、IL-4、IL-6、IFN-γ等細胞因子誘導下,迅速增殖,並分化為成熟的效應殺傷性T細胞(effectorCTL)。CTL具有識別抗原的特異性,即能殺傷具有特定的外來抗原(如病毒感染靶細胞膜表面的病毒抗原)與自身MHcI類抗原結合的複合物的靶細胞。有關CTL殺傷靶細胞受到MHCI類抗原的限制,從腫瘤組織周圍分離獲得的CTL稱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TIL)。TIL在體外加IL-2培養後,具有很高的殺傷腫瘤作用,已用於臨床的腫瘤治療。

2.CTL的識別機制:多種粘附分子參與CTL對靶細胞的識別和粘附,主要有:

  1. LFA-1/ICAM-1、ICAM-2、ICAM-3,可溶性ICAM-1(sICAM-1)可抑制CTL殺傷腫瘤細胞;
  2. CD2/LFA-3(CD58),抗CD2McAb或抗CD58McAb均可抑制CTL效應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
  3. CD8/MHcI類抗原的非多態性結構域。

3.CTL的殺傷機制:TCL殺傷靶細胞的機理認為主要通過釋放多種的介質和因子介導的。

  1. 穿孔素(perforin):又稱成孔蛋白(pore-fomingprotein,PFP)、C9相關蛋白(C9relatedprotein)或溶細胞素(cytolysin),貯存於電子稠密胞漿顆粒(electron-densecytoplasmicgranules),成熟的穿孔素分子由534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子量為56-75kDa,IP為6.4,穿孔素分子中央部位170-390之間的氨基酸序列與C9328-560氨酸酸序列約有20%同源性,這個區域與穿孔素和C9的多聚化和以管狀形式插入到細胞膜有關。在殺傷相時,CTL細胞脫顆粒,穿孔素從顆粒中釋放,在Ca2 存在下,插入靶細胞膜上,並多聚化形成管狀的多聚穿孔素(polyperforin),約含12-16個穿孔素分子,分子量可達1000kDa。多聚穿孔素在靶細胞膜上形成穿膜的管狀結構,內徑平均16nm。這種異常的通道使Na 、水分進入靶細胞內,K 及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從靶細胞內流出,改變細胞滲透壓,最終導致細胞溶解。此過程與補體介導的溶細胞過程類似,溶解細胞過程比較迅速。CTL本身可能釋放A型硫酸軟骨素蛋白聚糖(proteoglycansofchondroitinsulphateAtype)、硫酸軟骨素A限制因子(homologousrestrictionfactor,HRF),因此可避免穿孔素對CTL自身細胞的攻擊。
  2. 絲氨酸酯酶(serineestersse):活化CTL釋放多種絲氨酸酯酶,如CTLA-1(又稱CCP1或granzymeB)、CTLA-3(又稱H因子或granzymeA),其作用可能類似補體激活過程中的酯酶作用,通過活化穿孔素而促進殺傷作用。
  3. Ts和Ts亞群:抑制性T細胞(suppressorTlymphocyteTs)對免疫應答有重要的負調節功能,抑制性T細胞功能的異常,常與T自身免疫性疾病、第I型超敏反應等疾病發生有關。
  4. 抑制性T細胞的證實:綿羊紅細胞(sheepredbloodcellSRBC)對於小鼠是良好的免疫原,合適劑量的SRBC可誘導小鼠產生高效價的抗SRBC抗體。當過高劑量SRBC免疫小鼠時,則抗體合成水平反而明顯下降,稱為高劑量免疫耐受。動物實驗研究發現,將高劑量免疫耐受小鼠脾細胞轉移到免疫原劑量刺激的小鼠體內時,則小鼠抗體應答水平明顯下降。如高劑量免疫耐受小鼠脾細胞經抗Thy-1和補體處理後再轉移到免疫原劑量免疫的小鼠體內,則高劑量免疫耐受小鼠脾細胞的抑制作用消失。實驗證明了在高劑量免疫耐受小鼠的脾細胞中存在有抑制作用的T細胞。
  5. 這種抑制細胞的表型為CD3 CD4-CD8 (小鼠CD8單抗常用Lyt-2)。人的抑制性T細胞表型為CD3 CD4-CD8 CD28-。Ts細胞不僅對B細胞合成和分泌抗體有抑制作用,而且對Th輔助作用、遲髮型超敏反應以及Tc介導的細胞毒作用都有負調節作用。
  6. Ts細胞的亞群:Ts細胞還可分為Ts1、Ts2和Ts3不同亞群,分別起着誘導抑制、轉導抑制和發揮抑制效應的作用。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確切機理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通過釋放可溶性介質相互作用的。Ts1(Tsi,抗原特異性抑制性T細胞)分泌TsF1(TsiF,抑制誘導因子)→作用於Ts2(Tst,抑制轉導細胞),分泌TsF2(TstF)→作用於Ts3(Tse,抑制效應細胞),分泌Ts3F(TseF),作用於Th細胞,通過對Th的抑制作用,從而對各種免疫功能起負調節作用。Ts細胞群具有高度異質性,除Ts1、Ts2、Ts3亞群外,還有一群反抑制性T細胞亞群(contra-suppressorTcel,Tcsl)。Tcs活化後分泌反抑制性T細胞因子TcsF,直接作用於Th細胞,解除Ts細胞的抑制作用,使Th細胞恢復輔助活性。

視頻

T淋巴細胞的功能

視頻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