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增加 2,641 位元組, 5 年前
擴充
== 生平 ==
 
1884年出生於波蘭南部的克拉考夫,祖父是沒落貴族,父親則是研究斯拉夫語、被稱為波蘭方言學之父的語言學家,擔任亞捷隆大學斯拉夫語言學系系主任,但在马林诺夫斯基14歲時,父親逝世,由母親撫養長大,15歲時马林诺夫斯基罹患眼疾,只能待在黑暗房間,因此他休學在家,由母親教導他拉丁文、數學,後來在醫生建議下,母親帶他前往非洲、大西洋等熱帶地區養病<ref> {{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黃智慧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 --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1992 | pages =146-147}} </ref>。
===求學生活===
1902年,馬林諾夫斯基進入波蘭亞捷隆大學哲學系就讀,並修讀了波蘭文學、數學、物理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他的三位主要老師均深受[[恩斯特·馬赫|馬赫]](Ernst Mach)的認識論影響,其理論具有濃厚的方法論個體主義和經驗主義色彩,對馬林諾夫斯基深有影響<ref name="寂寞">{{cite news| author = 王銘銘 | url = 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116381 | title = 《寂寞田野》:認識馬林諾夫斯基「陰暗面」,通向人類學的知識之道| publisher = 關鍵評論| date = 2019-03-29}}</ref>。1906年完成博士論文《思想的經濟原理》,之後因身體健康狀況不佳,馬林諾夫斯基再度因病隨母親前往熱帶島國旅行,1908年才參加畢業典禮,並到[[德國]]萊比錫大學進修,1910年則從母校亞捷隆大學拿到獎學金,至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留學,追隨韋斯特馬克(Edvard Alexander Westermarck),1912年馬林諾夫斯基回到波蘭在亞捷隆大學任教,1913年則擔任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講師,教授宗教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並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著作《澳大利亞土著的家族》,受到[[劍橋大學]]芮克里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教授、[[牛津大學]]馬瑞特(Robert Ranulph Marett)教授的讚賞<ref> {{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黃智慧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 --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1992 | pages =153-154}} </ref>。
 
===前往澳洲田調===
1914年,30歲的馬林諾夫斯基取得講師職位,在查爾斯.塞里格曼(C. G. Seligman)教授引薦下準備前往[[澳洲]]研究圖騰制度,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的波蘭公民身分曾受阻擾,在與澳洲政府斡旋後,獲得研究許可,獨自進行田野調查,在當時盛行團隊田野調查的情形下十分罕見;1917年9月1日到1915年6月,他在紐幾內亞南部的邁魯(Mailu)島上研究,並學習了當地土著語言,期間曾到東北方的初步蘭群島(Trobriand Islands)進行研究<ref name="寂寞"/>。他將邁魯島上的研究寫成《邁魯島的原住民》,與之前的《澳大利亞土著的家族》合為一本博士論文,1916年獲得倫敦政經學院的博士學位<ref> {{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黃智慧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 --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1992 | pages =157}} </ref>。
 
===學術成就的巔峰===
1918年馬林諾夫斯基完成田野調查,暫時回到墨爾本,隨後與埃希.曼森(Elsie R. Masson)結婚,但不久卻生了場大病,於是在回歐洲前又到加那利群島(Islas Canarias)療養一年,並著手撰寫《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ref name="寂寞"/>。1920年他擔任倫敦政經學院的民族學講師,1922年出版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他對人類學最重要的貢獻,確立了近代人類學田野工作方法論,並累積了對美拉尼西亞民族誌研究的材料與分析,建構了新的文化理論--功能論。1924年他成為倫敦大學人類學系講師,1927年成為系主任,在1938年前往[[美國]]前,教育無數後代人類學家,如艾德華·伊凡普理查、李區(Sir Edmund Ronald Leach)、[[費孝通]],並出版不少著作,包括《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珊瑚礁菜園及其巫術》、《科學、巫術與宗教》、《性、文化、神話》...等等<ref> {{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黃智慧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 --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1992 | pages =162-166}} </ref>。
1902年,馬林諾夫斯基進入波蘭亞捷隆大學哲學系就讀,並修讀了波蘭文學、數學、物理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他的三位主要老師均深受[[恩斯特·馬赫|馬赫]](Ernst Mach)的認識論影響,其理論具有濃厚的方法論個體主義和經驗主義色彩,對馬林諾夫斯基深有影響<ref>{{cite news| author = 王銘銘 | url = 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116381 | title = 《寂寞田野》:認識馬林諾夫斯基「陰暗面」,通向人類學的知識之道| publisher 前往美國== 關鍵評論| date = 2019-03-29}}</ref>。1906 1938 完成博士論文《思想的經濟原理》,之後因身體健康狀況不佳,馬林諾夫斯基再度因病隨母親 前往 熱帶島 旅行,1908 ,1939 才參加畢業典禮,並到受聘於[[ 德國耶魯大學]] 萊比錫大學進修,1910年則從母校亞捷隆大學拿到獎學金 至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留學,追隨韋斯特馬克(Edvard Alexander Westermarck),1912 在1940 馬林諾夫斯基回到波蘭在亞捷隆大學任教,1913 與1941 則擔任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講師 期間 教授宗教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並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著作《澳大利亞土著的家族》,受 到[[ 劍橋大學墨西哥]] 中部進行察波特 里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教授、[[牛津大學]]馬瑞特(Robert Ranulph Marett)教授 讚賞調查,1942年因心臟病發逝世於耶魯,享年58歲<ref> {{Cite book | author = 黃應貴主編,黃智慧著 | title = 當代人類學家 --見證與詮釋| publisher = 正中書局 | date =1992 | pages =153-154170}} </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5,4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