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thumb|350px|right|[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6391117054_17cf0b4fe001006s8d.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
thumb|350px|right|[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6391117054_17cf0b4fe001006s8d.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微子走了,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因劝告而被处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人。”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原文及解读
【注】《朱注》杨氏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记】均因殷纣王“无道”,或出走,或被杀,或被贬为奴隶。“仁”和“仁者”不一定得好运好报,古今同然。然而“福”、“德”如何统一?这个“至善”在哪里?既不能如康德道德的神学那样归之于上帝,那么只能求统一于子孙不断的人类总体了。详见拙作《哲学探寻录》。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柳下惠做司法官,三次被免职。有人说:“你为什么不走?”他说:“以正当的行为来办事,到哪里去不都要多次被免职?如果以不正当的行为来办事,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
【注】《集释》《集解》孔曰:士师,典狱之官。
【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鲁、卫之政,兄弟也。“到处都一样”,不如就在自己家乡干。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齐景公关于对待孔子的规格说:“像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用介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
【注】《集释》《史记·世家》:……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记】孔子也要讲价钱和身份的。“美玉”宜有善价。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齐国人送来歌舞女妓,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办事,孔子就离开了。
【注】《朱注》尹氏曰: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夫子所以行也,所谓见机而作。
【记】这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就走。并非事事处处均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反成乡愿了,毫厘之差,千里之失。“仁”、“知”不可偏废。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说:“凤凰啊,凤凰。为什么德行会这么衰落!过去的不用说了,未来的还来得及。算啦,算啦。今天搞政治的实在是不行啊。”
孔子下车,想与他谈谈。他却很快避开,孔子没能与他谈。
【注】《朱注》: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
【记】“接舆”也有解说并非人名,而是接过孔子的车子。总之,歌词意思是说事不可为,政治危险,还是退隐,不必为此栖栖惶惶,四处奔走了。可见道家早于孔子,早有隐者了。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长沮、桀溺并肩耕作,孔子走过他们,要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
长沮问:“你为谁赶车?”
子路说:“是孔丘。”
问:“是鲁国那个孔丘吗?”
说:“是。”
长沮说:“那他知道渡口嘛。”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原文及解读
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什么人?”
说:“我叫子路。”
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回答说:“是。”
问:“滔滔浊水,到处泛滥,谁能使它改变呢?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随躲避世事的人。”继续耕作,而不停歇。
子路回来报告。
孔子颇为惆怅,说:“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不与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哩。”
【注】《康注》:怃然,犹怅然,惜其不谕己救世之意也。既生人身,则与人为群,当安而怀之。坐视其饥溺,则心有不忍。……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之也。……特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欤: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
【记】此乃儒、道(隐者)之分,避政(避开坏的政治)与避世(干脆不问世事)之别。后世士大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总难忘情于国家大事,总与政治相关联,这是儒学传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特征之一,而政治(理论、观念、思想、态度)也常构成他们的哲学或文艺的重要方面或内容,能彻底挣脱者,盖少。从屈原到鲁迅,从先秦诸圣哲到现代新儒家,莫不如是。
此种态度常发之于情感感叹,如《论语》此章。可见,孔子之情不同隐者之情。此不同固基于对局势认识的不同和道德理想的不同,因之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而怀有不同之生活感情。可见,情无本体,各自建本体。孔子所建本体为“仁”,即此情(“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之提升,所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其说是某种理论论证,不如说融理入情的深沉感喟。此亦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意,人类本体之存在、延续乃绝对律令之道德意志所由出,一切使命感(mission)、义务感(duty)均来自此,是也。
救世之宗教、哲学甚多,有的强调救灵魂甚至以入黑暗、求苦难、舍肉身、得痛楚为得救;有的先救灵魂再救肉体,以救前者为必要条件;孔学似有不同,至少肉体、灵魂并重,故“解民倒悬”、“救民水火”,先自救灵魂,复救民肉体,再益之教育,此亦救灵魂之事。儒学并不仅是宗教教义而兼有政治性格,此中国所谓“哲学史”总包含政治思想之由来。<ref>[https://www.vrrw.net/wx/27358.html ]</ref>
==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ref>[https://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5%ad%94%e5%ad%90 孔子]</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20 中国文学总论]]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微子走了,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因劝告而被处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人。”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原文及解读
【注】《朱注》杨氏曰:此三人者,各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
【记】均因殷纣王“无道”,或出走,或被杀,或被贬为奴隶。“仁”和“仁者”不一定得好运好报,古今同然。然而“福”、“德”如何统一?这个“至善”在哪里?既不能如康德道德的神学那样归之于上帝,那么只能求统一于子孙不断的人类总体了。详见拙作《哲学探寻录》。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柳下惠做司法官,三次被免职。有人说:“你为什么不走?”他说:“以正当的行为来办事,到哪里去不都要多次被免职?如果以不正当的行为来办事,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
【注】《集释》《集解》孔曰:士师,典狱之官。
【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鲁、卫之政,兄弟也。“到处都一样”,不如就在自己家乡干。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齐景公关于对待孔子的规格说:“像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用介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
【注】《集释》《史记·世家》:……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记】孔子也要讲价钱和身份的。“美玉”宜有善价。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齐国人送来歌舞女妓,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办事,孔子就离开了。
【注】《朱注》尹氏曰: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为可知矣。夫子所以行也,所谓见机而作。
【记】这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就走。并非事事处处均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就反成乡愿了,毫厘之差,千里之失。“仁”、“知”不可偏废。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说:“凤凰啊,凤凰。为什么德行会这么衰落!过去的不用说了,未来的还来得及。算啦,算啦。今天搞政治的实在是不行啊。”
孔子下车,想与他谈谈。他却很快避开,孔子没能与他谈。
【注】《朱注》: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
【记】“接舆”也有解说并非人名,而是接过孔子的车子。总之,歌词意思是说事不可为,政治危险,还是退隐,不必为此栖栖惶惶,四处奔走了。可见道家早于孔子,早有隐者了。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长沮、桀溺并肩耕作,孔子走过他们,要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
长沮问:“你为谁赶车?”
子路说:“是孔丘。”
问:“是鲁国那个孔丘吗?”
说:“是。”
长沮说:“那他知道渡口嘛。”
论语《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原文及解读
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什么人?”
说:“我叫子路。”
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回答说:“是。”
问:“滔滔浊水,到处泛滥,谁能使它改变呢?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随躲避世事的人。”继续耕作,而不停歇。
子路回来报告。
孔子颇为惆怅,说:“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我不与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哩。”
【注】《康注》:怃然,犹怅然,惜其不谕己救世之意也。既生人身,则与人为群,当安而怀之。坐视其饥溺,则心有不忍。……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之也。……特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欤: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
【记】此乃儒、道(隐者)之分,避政(避开坏的政治)与避世(干脆不问世事)之别。后世士大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总难忘情于国家大事,总与政治相关联,这是儒学传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特征之一,而政治(理论、观念、思想、态度)也常构成他们的哲学或文艺的重要方面或内容,能彻底挣脱者,盖少。从屈原到鲁迅,从先秦诸圣哲到现代新儒家,莫不如是。
此种态度常发之于情感感叹,如《论语》此章。可见,孔子之情不同隐者之情。此不同固基于对局势认识的不同和道德理想的不同,因之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而怀有不同之生活感情。可见,情无本体,各自建本体。孔子所建本体为“仁”,即此情(“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之提升,所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其说是某种理论论证,不如说融理入情的深沉感喟。此亦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意,人类本体之存在、延续乃绝对律令之道德意志所由出,一切使命感(mission)、义务感(duty)均来自此,是也。
救世之宗教、哲学甚多,有的强调救灵魂甚至以入黑暗、求苦难、舍肉身、得痛楚为得救;有的先救灵魂再救肉体,以救前者为必要条件;孔学似有不同,至少肉体、灵魂并重,故“解民倒悬”、“救民水火”,先自救灵魂,复救民肉体,再益之教育,此亦救灵魂之事。儒学并不仅是宗教教义而兼有政治性格,此中国所谓“哲学史”总包含政治思想之由来。<ref>[https://www.vrrw.net/wx/27358.html ]</ref>
==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ref>[https://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5%ad%94%e5%ad%90 孔子]</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Category:820 中国文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