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增加 5,70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结构 ==
[[File:Wywdtkcjd3.jpeg|360px|缩略图|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四种不同的弹头'''[https://www.sohu.com/a/247123847_100197964 图片来自搜狐]]]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弹丸和装药两部分组成。其中它的弹丸部分主要由飞行部分(也被称之为飞行体)和脱落部分组成。飞行部分一般包括了风帽、穿甲头部、弹体、尾翼、曳光管等组成;脱落部分则由弹托、弹带、密封件、紧固件等组成。至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装药部分则分别由发射药、药筒、点传火管、尾翼药包(筒)、缓蚀衬里、紧塞具等组成。
== 穿甲原理 ==
[[File:Wywdtkcjd4.jpeg|360px|缩略图|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甲过程'''[https://www.sohu.com/a/338653105_99938912 图片来自搜狐]]]
[[File:Wywdtkcjd5.jpeg|360px|缩略图|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深效果'''[https://www.sohu.com/a/338653105_99938912 图片来自搜狐]]]
[[File:Wywdtkcjd6.jpeg|360px|缩略图|右|'''中国 105mm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击穿效果(10层钢板)'''[https://www.sohu.com/a/338653105_99938912 图片来自搜狐]]]
由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体细长、着速高、故而其在穿甲过程中与此前的穿甲弹有着些许不同,其在穿甲过程中一般是弹体边破碎、边穿甲,故而也被称之为"破碎穿甲"。
最后从装甲后面飞出的剩余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及许多灼热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体和装甲碎块就会对坦克内的乘员和各种仪器设备起到杀伤燃烧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击毁坦克的目的。<ref>[https://www.sohu.com/a/338653105_99938912 科普文: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如何打洞洞的 ]2019-09-04 14:32</ref>
 
 
 
== 发展前景 ==
 
就目前来说,提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甲能力一般就是通过改变弹体结构,使用高密度弹体材料(如高密度钨合金、贫铀合金等),加长弹体长度,换装轻量化的弹托,改进装药结构,提高火药能量等。
 
 
同时,通过加大坦克炮口径,增加火炮身管长度,提高火炮膛压,改变火炮样式等方法,以此来提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甲能力。就现在研究来看,各国最新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普遍穿深均达到了在2000m范围内击穿700毫米均质装甲(RHA)的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900毫米RHA的水平,如俄罗斯的"真空"1型125毫米贫铀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而在未来,这个数值甚至能达到1000mm以上甚至更高。<ref>[https://dy.163.com/article/EO8402LS0515N6V4.html 科普文: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如何打洞洞的 ]2019-09-04</ref>
===美国 120mm M829系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File:M1zztk.JPG|360px|缩略图|右|'''美国 120mm M829系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https://www.sohu.com/a/338653105_99938912 图片来自搜狐]]]
M829是美国为M1主战坦克上的M256 120mm/44倍径滑膛炮,所特别设计的系列翼稳脱壳穿甲弹(APFSDS),这款次口径反战车弹的特色为具备衰变铀(Depleted Uranium,DU)合金制的弹芯,并可以在几乎所有已知的战车穿甲上达到优异的穿透力能力。
===苏联 125mm БМ系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File:Wywdtkcjd1.jpg|360px|缩略图|右|'''苏联 125mm БМ-4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https://m.sohu.com/a/338653105_99938912/ 图片来自搜狐]]]
[[File:Wywdtkcjd2.jpg|400px|缩略图|右|'''苏联 125mm БМ系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发展'''[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44436/ 图片来自bilibili]]]
苏联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基本贯穿大半个冷战期间苏联穿甲弹发展历程。第一,采用三片式花瓣形弹托;第二,采用全口径尾翼;第三,普遍采用钢套结构;第四,采用辅助发射药。三片式(或者叫三瓣式)弹托的优点很明显一结构简单、 生产性好、 质量轻、容易脱壳。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使得弹头在膛内只有一个支撑点,出膛瞬间震颤大,影响精度。为此,苏联采用了全尺寸尾翼充当尾部支撑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又引起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全尺寸尾翼容易划伤炮膛,而且全尺寸的风阻很大,远距离飞行速度衰减严重,进而影响弹道。苏联在80年代末期试着改善这个问题,并且在1991年底前完成了新炮弹所有的设计,只可惜没来得及投产服役就解体了。
БМ-17和БМ-15一样诞生于1972年,只不过这款弹药是БМ-15的”改进版"。该弹药作为一种专供出口的炮弹,曾经向苏联加盟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海量出口,是出口量仅次于БМ-9的125mm穿甲弹。БМ-17在БМ-15的穿杆基础上取消了碳化钨合金穿甲体,又变回了БМ-9那样的纯合金钢制弹体。穿杆长略微减少了点,变成了430mm,弹芯总长还是548mm。不过为了让它的倾斜穿深不那么难看,苏联设计师给BM17安装了一块长50mm、直径30mm的大号阻尼块。大号阻尼块设计让BM17的倾斜穿深得到了保证,倾斜穿深不再像无被帽的БМ-9那样又低又不稳定了,并且更长的穿杆也带来了比3BM9更高的垂穿,整体均质的钢制穿杆也不会像БМ-12那样会出现斜穿剧降的问题。最终БМ-17表现出来的穿深甚至和БМ-15相比都毫不逊色!因此БМ-17在当时作为一款出口弹药还是没多大问题的。(仅限1985年前, 1980年出口的T-72主战坦克用БМ-17在四次中东战争中表现还尚可,但到了海湾战争就成了彻彻底底的废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搭载了德国的莱茵120、美国的M256滑膛炮或者英国的L11A5坦克炮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开始大规模进入部队服役。这些火炮无论威力还是弹药已经对同时期的苏联坦克产生了威胁。据苏联获得的资料显示,像M1主战坦克、豹2主战坦克这种的北约新锐主战坦克已经采用了类似英国“乔巴姆” 的复合装甲。因此,1985年БМ-3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研制了出来。БМ-32的弹芯整体由贫铀、镍、锌的合金制成。弹芯总长480mm,属于短杆穿甲弹,也是苏联时期最短125mm APFSDS。其穿杆长度仅有380mm,穿杆的直径也从前几代穿甲弹的36mm降低到30mm,长径比13。 弹芯前端采用钝头结构,没有安装金属被帽和阻尼块,但是有一个更加流线型的钢制风帽。尾部的全口径尾翼后掠角度增大、更加流线型,尺寸也略有缩小。此外,БМ-32还第一次采用了3Sh63发射药筒。这种全新的发射药威力更大,可以提高它的出膛速度。
 
 
БМ-32可以算苏联第一种采用整体式弹芯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了,这是因为贫铀合金在加工难度上比钨基合金要简单不少,所以苏联第一种整体弹芯穿甲弹才会是贫铀弹。虽然它是个短杆弹,但是БМ-32的长径比和动能一点都不低, 再加上弹芯是贫铀合金的,因此БМ-32是苏联时期服役过的威力最大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1500-2000m距离上可以对1990年前的北约坦克产生很大的威胁。
 
 
由于贫铀合金更易加工,苏联设计师先研制了贫铀长杆弹芯的БМ-46。但是因为贫铀不易保存的特点,所以在开发БМ-46的同时,高性能钨基合金穿甲弹也平行启动,终于БМ-44在1991年底完成了全弹设计工作,于1994年左右服役。它的整体结构可以说是照抄西方同期的先进钨基合金穿甲弹;采用新设计的马鞍形弹托(苏联的马鞍形弹托比北约的要更轻小一些),并彻底抛弃了全尺寸尾翼,改用类似北约弹的小尺寸低阻尾翼,因此БМ-44的2000m速降在苏联钨芯弹里是最低的,基本达到北约同期标准。同时,还用上了当时苏联液相烧结技术的最高水平来生产它的钨基合金穿杆,其长度达到了惊人的570mm,直径也有22mm,长径比25;弹芯总长为750mm。最后为了降低跳弹率,设计师们在БМ-44上沿用了БМ-42的大号阻尼块。
 
 
作为苏联穿甲弹工艺集大成者之一,在1991年设计 定型的БМ-44算是冷战苏联威力最强大的钨合穿甲弹了。但是完成设计定型只是第一步而已。БМ-44的命运也和БМ-46一样坎坷: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根本无力将其投入生产,一直拖到1994年前后才勉强宣布服役,1996年才开始缓慢的量产。不过,由于苏联在钨基合金锻造工艺上落后西方很多年,即使БМ-44在1991年服役,也只是快速拉平了苏联与北约在钨基合金穿甲弹上的差距,并没有像БМ-46那样超越大多数北约穿甲弹。<ref>[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44436/ 苏维埃の热光线——冷战苏联125mm坦克炮弹药简介 (1)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篇 ]2018-11-3</ref>
 
 
苏联БМ系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从БМ-9穿甲弹开始,至БМ-46穿甲弹结束,期间型号多至十几种。可以说这些穿甲弹在三十多年间修修补补,导致自己落后于西方。但毕竟冷战双方作战思想不同,这也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现象。
3,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