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57
次編輯
變更
和式太极拳
,無編輯摘要
==简介==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于 [[ 中医 ]] 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 [[ 陈清平 ]] 习武。后在 [[ 北京 ]] 供职,官授武信郎。在 [[ 理学 ]] 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 [[ 太极拳 ]] 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 [[ 儒家 ]] 、 [[ 道家 ]] 并结合 [[ 医学 ]] 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 [[ 易 经|易]] 》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 [[ 圆 ]] ),取其义( [[ 阴阳 ]] 、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 [[ 五行 ]] 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 [[ 技术 ]] 、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 [[ 棉花 ]] 、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 [[ 脏腑 ]] 、 [[ 经络 ]] 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 [[ 健康 ]] 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 [[ 养生 ]] 之目的。
在行功走架时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五顺:顺身、顺腿、顺手、顺 [[ 脚 ]] 、顺意。明三节,知六合等规则和要领。整个拳架套路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力,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太极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虚实内外。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 [[ 速度 ]] 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 整个拳架朴实无华、简洁流畅。
==简史==
和兆元(1810 –1890年)温县赵堡镇人,赵堡太极名师陈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进京供职,曾统领皇宫大内侍卫(据传)。因屡有功绩被皇室例封为“武信郎”。在京期间,他广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反复实践,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兆元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 [[ 和润芝 ]] 、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和庆喜,字福棠(1857—1936),和润芝长子,是和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深得祖父真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开山收徒,视学者 [[ 年龄 ]] 、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 [[ 教学 ]] 有方。一时间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拳之风盛行,从学者如流,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侄)、和学敏(子)、和学惠(侄)、 [[ 郑伯英 ]] 、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1931年,和庆喜率学拳未满三年的弟子参加省会开封国术擂台赛以及华东五省市国术擂台赛,郑伯英均获得第一名,赢得“拳艺高水平”称号。和庆喜是和式太极拳传承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杰出人物。
和学信,字世孚(1890—1957),成为和氏家学的主要承传人。抗战期间和学信迁避宝鸡,广传和式太极拳。弟子众多,子士英、士俊拳艺最优,承袭衣钵,他还收藏有家传的多部拳理拳论。
郑锡爵,字伯英(1906—1961),性情淳厚,为人正直,喜好武技,深得和公赏识,被纳为入门弟子。他勤奋好学,尊师重道,太极功夫出类拔萃。抗战时期,他迁避 [[ 西安 ]] ,曾任 [[ 国民革命军 ]] 第四集团军 [[ 武术 ]] 教官。郑伯英忠于继承,体悟不缀,在 [[ 西北 ]] 武林几十年,其功力扎实,身法端正,松柔浑圆,技击善于引进落空,处险境而后发先至之专长,打人无不在惊险处。历挫强顽,未遇敌手,誉满西京,桃李盈门,有“和氏太极西北二杰”之美誉。
2009年列为河南省第二批省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 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