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增加 3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5b962175d31b0.jpg|缩略图|350px|[http://image.so.com/view?q=%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A8%81%E5%BB%89%C2%B7%E5%B0%BC%E9%87%87&src=tab_www&correct=%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A8%81%E5%BB%89%C2%B7%E5%B0%BC%E9%87%87&ancestor=list&cmsid=af6113f2b79a2b2ffaa4c28908b3aeed&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id=6bc89b57a74034408832f02c7d36c741&prevsn=60&currsn=120&ps=173&pc=56 原图链接][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9/295104.html 图片来源于趣历史网]]]
===早年经历(1844—1869)===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 幼儿时期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师。母亲是法兰齐斯卡娜·奥勒尔(1826-1897),双亲在1843年结婚。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在1846年出生,小弟路德维希·约瑟夫则在1848年出生。尼采的父亲因脑软化症而在1849年去世,两年后他的弟弟也去世了。1850年尼采全家搬迁到萨勒(Saale)河畔的瑙堡(Naumburg),与尼采的祖母和父亲的两名未婚姊妹共同生活,由于他的母亲终身未改嫁,因此尼采几乎在一个充满女性的环境中成长。在祖母于1856年去世,尼采全家搬了出来。<ref>[http://ent.sina.com.cn/y/2008-05-22/15342033661.shtml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帅男组合SHINee出道(附图)],新浪网,2017-12-19</ref>
10岁时他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他进入普夫达(Pforta)中学,课程以古典教育为主,且以训练严格出名,这一开始让尼采很不适应。尼采在学校里也认识了保罗·杜森(Paul Deussen)和卡尔·冯·格尔斯多夫。尼采在这段时间也专注于撰写诗赋和音乐。在普夫达中学里尼采接受了[[希腊]]和[[罗马]]古文学的训练,这也是他首次接触到与家中基督教教育完全不同的环境。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一直到1889年为止以私人身分游遍了许多城市。他在[[瑞士]]的格劳邦顿州地区度过了好几年的夏天,并在[[意大利]]的热那亚、都灵以及[[法国]]的尼斯等地度过许多年的冬天。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请下,尼采到[[罗马]]旅行。在那里,两位朋友把一个富有魅力、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介绍给他,做他的学生。尼采深深坠入情网,莎乐美也被尼采的独特个性所吸引。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最后,两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触。然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恶意散布流言飞语,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仅仅5个月,尼采生涯中的这段幸福小插曲就终结了。尼采接着躲至了意大利的利古里亚,在那里他写下了第一部分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仅花了十天的时间。<ref>[https://www.sohu.com/a/200431488_617487 哲学家的爱情史——尼采],搜狐网,2017-10-26</ref><ref>[http://i.mtime.com/1021953/blog/5839604/ 哲学家的爱情史(尼采)——一个聪明的女人怎么会去嫁给一个不是哲学家的男人],时光网,2011-04-15</ref>
 
在这几年里尼采持续接触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很快便受之影响。他也与依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保持书信联系,后来也认识了[[丹麦]]文学家布兰德斯(Georg Brandes)。在1870年代以讲授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为主的布兰德斯曾邀请尼采前去一同研读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尼采在回信中承诺会抽空前往哥本哈根拜访他,但在他来得及实现这个承诺前自己便已经被病魔缠身了。在1888年初,布兰德斯于[[哥本哈根大学]]首次正式讲授尼采的哲学思想,不过这已是他发疯前夕了。
10,7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