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搜尋結果

前往: 導覽搜尋
  • 日出方位並不一定是正東方向,日落方向也並不一定是正西方向。如果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太陽從東偏北方向升起,從西偏北方向落下,太陽直射點緯度或當地緯度越高這個偏角越大。同理,如果如果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太陽從東偏南方向升起,從西偏南方向落下,太陽直射點緯度或當地緯度越高這個偏角越大。只有在春分和秋分時,太陽才是從正東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
    5 KB (1,122 個字) - 2022年8月14日 (日) 23:24
  • 品中。 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這一天,太陽直射點南移至此,然後又向北移動。南半球南回歸線以北(不包括南回歸線)至北回歸線(不包括北回歸線)的區域每年太陽直射兩次,獲得的熱量最多,形成為熱帶。因此南回歸線是熱帶和南溫帶的分界線。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來回運動也就是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間來回
    6 KB (1,505 個字) - 2021年12月16日 (四) 14:32
  • 到夏至這一天,太陽光直射點從南緯23°26′漸漸向北移動,移至北緯23°26′的緯線上,即到達最北端的直射點。過了夏至,太陽光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直到到達最南端的直射點,即南緯23°26′。 北半球受太陽照射的時間逐漸減少。北緯23°26′的緯線是太陽光在北半球上直射點的最北界限,因此把這條緯
    8 KB (2,258 個字) - 2022年8月6日 (六) 07:56
  • 還禮」的原因所在。因此,冷鋒後會發生劇烈降溫。 我國氣候表現為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氣候寒冷的原因有兩方面,首先是冬季季節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半球,越往北白晝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低,獲得的太陽輻射能越少。此外,我國北方地區離冬季冷空氣的策源地「亞洲高壓」較近,受冷空氣的影響十分明顯,
    4 KB (743 個字) - 2021年2月22日 (一) 11:48
  • 在中國農曆中,冬季從立冬開始,到立春結束;在西方,有人根據氣溫變化認為從冬至至春分為冬季。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冬季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到南回歸線,再折回向北。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變小,白晝時間縮短,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
    10 KB (2,469 個字) - 2020年2月19日 (三) 15:11
  •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每年9月,白晝縮短的速度最明顯。由於地球傾斜自轉,同時繞太陽作公轉運動,從夏至以後,太陽對地球的直射點逐日南移;到秋分日時,直射赤道;秋分後太陽直射點移到赤道以南,這樣分布到北半球的陽光逐日減少,所以北半球白晝的時間也逐日縮短。 晝短夜長這種變化,緯度越高的地區越明顯。為此
    3 KB (811 個字) - 2022年5月6日 (五) 12:22
  • °26′N,南回歸線23°26′S)。南回歸線是太陽在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最遠位置,大約在南緯23°26′,與緯度線平行。每年冬至日, 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的緯度達到最大,此時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並始終在南緯23°26′附近和北緯23°26′附近的兩個緯度圈之間周而復始地循環移動。因此,把這兩個緯度圈分別稱為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
    3 KB (776 個字) - 2022年8月6日 (六) 07:57
  • 光的垂直照射。然後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北回歸線(不包括北回歸線)以南至南回歸線(不包括南回歸線)的區域每年太陽直射兩次,獲得的熱量最多,形成為熱帶。因此北回歸線是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 每年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的緯度值達到最大,此時正是北半球的盛夏,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並始終在北緯2
    9 KB (2,211 個字) - 2020年7月20日 (一) 20:43
  • 況的差異,不同地區會出現陰冷多雨,或乾燥涼爽的氣象狀況。在較冷的深秋,由於晝夜溫差大,白天蒸騰的水汽會在夜間凝結,或為露,或為霜。 天文 秋季太陽直射點從北半球逐漸南移,秋分之後越過赤道,太陽直射南半球。從北半球看來,太陽的角度漸漸變低,晝夜長短差距變小。在秋分時,晝、夜等長。在秋季,地球與太陽的距
    11 KB (2,352 個字) - 2020年2月19日 (三) 14:22
  • 的冷濕空氣向陸地移動,冬季時則相反,所以季風區在夏季和冬季的風向會相反。 在赤道附近,以北半球為例,冬半年盛行東北信風,夏半年赤道低壓隨着太陽直射點北移而北偏,使得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右偏作用下偏轉成西南方向的赤道西風。信風和赤道西風方向大致相反,從而形成季風。 亞
    3 KB (814 個字) - 2020年2月28日 (五) 16:33
  • 月比1月稀疏。這說明1月北半球南北溫度差大於7月。這是因為1月太陽直射點位於南半球,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不僅正午太陽高度較低,而且白晝較短 ,而北半球低緯地區,不僅正午太陽高度較高,而且白晝較長,因此1月北半球南北溫差較大。7月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半球,高緯地區有較低的正午太陽高度和較長的白晝,低緯地區有較高的正午太陽高度和較短的白晝,以致7
    18 KB (5,087 個字) - 2021年12月16日 (四) 16:20
  • 況的差異,不同地區會出現陰冷多雨,或乾燥涼爽的氣象狀況。在較冷的深秋,由於晝夜溫差大,白天蒸騰的水汽會在夜間凝結,或為露,或為霜。 天文 秋季太陽直射點從北半球逐漸南移,秋分之後越過赤道,太陽直射南半球。從北半球看來,太陽的角度漸漸變低,晝夜長短差距變小。在秋分時,晝、夜等長。 在秋季,地球與太陽的
    16 KB (4,345 個字) - 2020年2月9日 (日) 23:58
  • 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晝越長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我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
    4 KB (925 個字) - 2020年3月8日 (日) 23:06
  • 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後,「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天中節因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裡最當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
    19 KB (4,165 個字) - 2020年1月15日 (三) 17:20
  • ,就是這三段按時間先後的名稱,所以仲夏就是盛夏。盛夏,就是最夏天的意思。 如果按公曆,大概孟夏是5月,仲夏是6月,季夏是7月。因為夏至那一天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夏至總在公曆6月21日或者22日,所以公曆6月為仲夏。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9-05-19 詞典網,引用日期2019-05-21
    7 KB (1,195 個字) - 2020年6月6日 (六) 15:20
  • 直到南北緯30度左右,這些空氣在高壓地區下沉。部分空氣返回地面後於地面向赤道返回,形成信風,完成低緯度環流。 低緯度環流基本活動於熱帶地區,在太陽直射點引導下,以半年週期往返南北。 極地環流也同樣是一個簡單的系統。雖然相比赤道的空氣,這裏的空氣比較寒冷乾燥,但仍然有足夠熱力和水分進行對流,完成熱
    10 KB (2,770 個字) - 2020年2月28日 (五) 11:29
  • 、溫帶季風)的共同成因。而熱帶季風的形成還受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影響,夏季(北半球)太陽直射點北移,「南亞」和「東南亞的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區)受北上的暖濕海洋氣流影響,降水豐富,冬季太陽直射點南移,此地受南下的冷干大陸氣流影響,降水較少。 中文為何越來越受歡迎?,搜狐,2021-12-30
    3 KB (819 個字) - 2023年2月3日 (五) 00:26
  • 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陽直射點北返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33 KB (9,899 個字) - 2021年11月22日 (一) 10:29
  • 球)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自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返回,太陽光漸強,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折點,對於北半球各地來說,太陽高度自此回升,太陽光逐漸增強,所以古人把這天看作「大吉之日」。 冬至是反映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節氣。坊間流傳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其實嚴格
    3 KB (847 個字) - 2023年5月9日 (二) 01:10
  • 12~2月,從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帶來晴朗、乾燥、涼爽的天氣,為涼季。在涼季里氣溫日較差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氣旋雨,半島東岸也有較多的降水。 3~5月,隨着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溫迅速增高,氣候炎熱乾燥,稱為熱季。德干高原中部氣溫達到35℃,塔爾沙漠的絕對最高溫度曾達50℃以上,有時出現沙暴。 6~9月,由於南亞地區的持續高
    10 KB (2,776 個字) - 2022年8月30日 (二) 08:55

檢視(前 20 筆 | 後 20 筆)(20 | 50 | 100 | 250 |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