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I因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I因子是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I因子(舊稱C3bINA)為異源二聚體血清蛋白,呈雙球狀結構,分子全長13nm。

其中小球(L鏈)4.9nm,具有絲氨酸蛋白酶活性;大球(H鏈)5.4nm可與C3b結合。I因子的分子量為88kDa,重鏈50kDa,輕鏈38kDa,鏈間以二硫鍵相連接。I因子的生物學活性是,在C4bp、MCP、H因子和CR1等輔助因子的協同下,將C4b裂解為C4d和C4c;使C3b裂解出C3f形成iC3b,後者再進一步裂解為C3dg和C3c,由此而控制補體系統的活化。

編碼入I因子的基因定位於第4號染色體上。經對I因子的cDNA序列分析發現,其輕鏈為絲氨蛋白酶的活性區,與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及彈性蛋白酶等有同源性。而其重鏈是具有富含半胱氨酸的功能區,與C8、C9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等具有同源性。I因子結構基因的突變,可導致先天性I因子缺陷,此類患C3的過度消耗面引起反覆感染和血管性水腫。

科技名詞

科技名詞,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屬於科技術語。是科學技術形成、記錄、積累、交流、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工具

統一、規範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科技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發出《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近6萬條科技名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