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B4榴彈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B4 M-1931型203mm 重型榴彈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名的蘇聯大口徑重型榴彈炮。該火炮配屬給蘇軍最高指揮部直接領導的戰略預備隊。如果聽到這種榴彈炮的轟擊聲音,要麼意味着蘇聯紅軍開始反攻,要麼意味着戰場形勢已經惡化得不可開交,得動用最後的力量了。而它被德軍稱為斯大林之錘,頗有在關鍵時刻一錘定音的韻味。[1]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B4榴彈炮
        全 名         B4 M-1931型203mm 重型榴彈炮
        研製時間         1926年
        定型時間         1928年
        服役時間         1930年
        別   名         斯大林之錘


發展沿革

B4榴彈炮三視圖圖片來自360圖書館

研發背景

早在1920年蘇聯的大炮兵思想就已經形成了,蘇聯已經開始不滿足於122和152毫米口徑的榴彈炮,開始尋求更大威力的武器以便於攻堅要塞和城市作戰。1926年5月1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炮兵總局召開擴大會議,批准了紅軍現役火炮改造計劃,會議還決定為紅軍研製口徑為203毫米的攻堅火炮。來自彼爾姆兵工廠的倫傑爾工程師負責整個項目進度,並負責研製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則由布爾什維克工廠提供,整個計劃應於1927年5月全部完成。[2]


研發過程

項目開始後,彼爾姆兵工廠和布爾什維克工廠拿出了4種火炮方案,最終馬格達斯夫和加夫里利夫聯合提交的「15172工程」方案獲得批准,該方案採用輕型坦克的行走裝置。最終,火炮設計圖紙於1928年1月末全部完成,可是後面的製造工作卻進展緩慢,因為布爾什維克工廠在製造過程發現原始方案中有諸多設計缺陷,紙面上的性能根本無法實現,另外相應的生產配套設施也跟不上。炮兵總局局長庫利克也不看好這種火炮,並數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徑火炮的生產,以便集中精力生產ML- 20型152毫米榴彈炮。可以說,該型火炮差一點胎死腹中。


203毫米大炮仍於1930年11月組裝完畢,並迅速投入試驗中。試驗工作進行了1年時間,期間設計局對火炮進行多達146處修改,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沒有完全消除隱患的情況下,該炮定型為蘇聯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彈炮,並於 1931年6月開始裝備工農紅軍,並開始在布爾什維克工廠投產。之所以蘇聯紅軍要得這樣急,是因為斯大林非常偏愛大口徑火炮和戰列艦,對其開發和生產進度抓得非常緊。[3]


該炮只裝備最高紅軍統帥部控制下的炮兵預備隊和集團軍屬炮兵營,直到1939年前,B-4榴彈炮在各種演習中都沒有上佳的表現,但卻是各種閱兵儀式上的寵兒。在1931~1941年間,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哈爾科夫舉行的每次閱兵活動中,都出現了B-4榴彈炮的身影,它成為了紅軍強大實力的一種標誌。實際上,參加閱兵式的B-4榴彈炮並不裝備作戰部隊,而是一些訓練用火炮,其中一些因缺少重要部件而無法發射炮彈。即使是交付作戰部隊的B-4榴彈炮也很少開火,主要是基層部隊得到命令,必須愛惜這些龐然大物!B-4榴彈炮一般編入集團軍直屬預備隊炮兵營,每營12 門,主要任務是實施高射界射擊,毀傷距戰鬥地域前沿較遠的敵目標,也可用來直瞄敵土木工事。[4]


投入實戰

準備發射的B4榴彈炮圖片來自百家號

B-4型榴彈炮第一次參加實戰是蘇芬戰爭,面對用高標號水泥建造的芬蘭「曼納海姆防線」,蘇軍常備的152毫米榴彈炮表現力不從心。同樣是在斯大林的親自過問下,B-4型榴彈炮運抵蘇芬前線,採用直瞄射擊的方式,強行突破了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


蘇聯炮兵主帥沃羅諾夫在匯報總結中指出,雖然B-4榴彈炮在克服芬蘭工事方面顯示了威力,但操作者的技能實在讓人擔憂,他們因平時過於愛護裝備而缺乏精確射擊的訓練,「在實際操作中,摧毀芬軍一個永備工事,我們至少需要耗費8~14發炮彈……雖然上級要求炮兵不必珍惜炮彈,只要能徹底消滅目標即可,但體積龐大的B-4榴彈炮在射擊陣地上呆得越久,死亡的威脅就越大」。[5]


B-4型榴彈炮在蘇聯衛國戰爭早期並沒有特別顯著的表現,反而因為機動困難被德軍繳獲了不少。但是隨着蘇軍開始轉入反攻,B-4型榴彈炮在城市攻堅戰中開始顯示自己大口徑的優勢。在列寧格勒戰線上,一門B-4型榴彈炮的炮彈甚至在打穿地下三層樓板後才爆炸,「斯大林之錘」的綽號便從此開始擴散開來。


B-4型榴彈炮最後參加的大規模戰鬥是柏林戰役,因為柏林擁有堅固的混凝土防禦工事和樓房,蘇軍便將B-4型榴彈炮前進部署,在200米-350米的距離上用直瞄射擊的方式為步兵開拓前進的道路,效果奇佳。而在對德國國會大廈的最後攻堅戰中,蘇軍更是集中了89門的B-4型榴彈炮和其他各種火炮,對帝國大廈進行了30分鐘的火力準備,打開了國會大廈的防守。[6]


結構特點

繪畫:蘇軍士兵正在修正B4榴彈炮射擊諸元圖片來自百家號

B—4榴彈炮具有良好的彈道性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口徑203毫米,總重達15.8噸。由於炮身重量太大,設計人員為它配裝了履帶式炮架,該炮架重11噸,採用的是「共產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可以為火炮提供有限的機動能力。B-4榴彈炮堪稱是裝在拖拉機上的怪物。B-4榴彈炮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千米/小時,由於蘇聯在冬天大部分地區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後經常是泥濘異常,這對大重量的火炮機動是非常不利的,對於總重15,8噸的B-4來說,加裝履帶後機動性的提升相當明顯。


B4榴彈炮的炮管長5087毫米,帶膛線部分身管長3981毫米,內膛膛線數達到64條,炮管重量達5.2噸。蘇聯人為B-4榴彈炮準備了一系列彈藥,包括混凝土穿透彈和特殊的尾翼穩定炮彈等,後者的彈頭以鉻釩合金製造,長度達1米左右,由於它的材質密度非常高,能加大彈頭的貫穿力。根據測算,這種專門生產的尾翼穩定炮彈最大可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所以B-4型榴彈炮也被稱為"斯大林之錘",因為它的任務就是摧毀德軍的堅固工事和碉堡。B-4的炮彈為分裝式彈藥,炮架左側裝有一小型起重機用於裝填彈藥,炮彈發射速率為前2分鐘1發,以後是1分鐘1發。B-4型榴彈炮最大射程為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組成員15人。[7]


B4榴彈炮採用特殊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所謂「雙重駐退復進系統」就是第一部分採取與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後坐裝置,第二部分則在於B4榴彈炮的炮床可沿炮架的滑軌手動自由滑行,這樣就便於火炮在作戰射擊的過程中能根據敵軍陣地的轉移作出相應的角度調整。正是因為有這樣獨特的射擊B4榴彈炮的高低射界可達-2至+60度,而左右方向射界可延伸至30度。開炮時其底盤後段會向下調低姿態,同時將車尾駐鋤插入地面,形成穩固的射擊平台。[8]


裝備諸元

在工廠中等待驗收的B4榴彈炮圖片來自百家號
重量         15.8噸
口徑         203mm
炮長         5087mm
火炮俯仰角         -2 - +60°
火炮左右延伸角         30°
發射初速         607 m/s
火炮主要射擊角         0度平射;60度高射
火炮射程         17.5 km
發射速率         1 - 2發/分鐘
可用炮彈         重型鉻釩合金穿甲彈


火炮評價

1945年勝利日閱兵的B4榴彈炮圖片來自百家號

「炮兵是戰爭之神」這句話是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的名言,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的炮兵確實是令德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從各種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炮,再到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紅軍的炮兵部隊幾乎是戰神的化身,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以猛烈的炮火,化解納粹德國的進攻。[9]


直到1939年前,B-4榴彈炮在各種演習中都沒有上佳的表現,但卻是各種閱兵儀式上的寵兒。在1931 - 1941年間,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和哈爾科夫舉行的每次閱兵活動中,都出現了B-4榴彈炮的身影,它成為了紅軍強大實力的一種標誌。[10]


伴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落幕,維持了4年之久的B4榴彈炮生產線全面宣告停產,取而代之的2B1自行榴彈炮登上了軍事舞台。但B4榴彈炮卻以其獨有的方式完成了歷史賦予的神聖使命,為人類迎來了一個祥和、美好的明天,在這一點上B4榴彈炮的歷史功績永遠無法抹殺。現今陳列於聖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館的B4榴彈炮似乎在訴說着人類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讓人類明白了只有珍愛、攜手共進方能擁有來之不易的和平歲月。


蘇聯前後總共生產了1211門B-4型榴彈炮,直到1949年新一代300毫米口徑2B1自行迫榴炮問世之前,B-4型榴彈炮一直是蘇聯野戰炮兵中火力最強的重型榴彈炮。


視頻

斯大林之錘,前蘇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拖拉機上的怪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