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93號院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93號院博物館(No.93 Courtyard Museum)處於北京市文化氣息最濃厚的西城區琉璃廠大柵欄區域,是進行非遺和民間藝術傳播和體驗的基地,博物館 [1] 藉助大柵欄-琉璃廠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民居為受眾打造了一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體驗、展示和交流的場所。

93號院博物館是進行非遺和民間藝術傳播和體驗的基地,該博物館是修繕基礎上對閒置的老建築的再利用,科學合理的再利用是對老建築有效的「復活」與「活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是讓其煥發光彩、永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同時,93號博物館通過線上平台與線下結合,媒體與實業結合,實現全方位資源整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事業貢獻力量。

發展歷史

93號院博物館是進行非遺和民間藝術傳播和體驗的基地,該博物館是修繕基礎上對閒置的老建築的再利用,科學合理的再利用是對老建築有效的「復活」與「活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是讓其煥發光彩、永葆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同時,93號博物館通過線上平台與線下結合,媒體與實業結合,實現全方位資源整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事業貢獻力量。

博物館理念

傳播非遺文化、弘揚中華文明

博物館定位

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展示教學、傳播經營等一系列運作,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和傳播經營,繼而發揚光大,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內的普及和全球的傳播。

展陳面積

136平米

展示介紹

博物館分前後兩個展館,前端展館陳列展品以展示和銷售為主,後端展館只進行展覽活動。

展品說明

前端展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自製作,可以銷售的展品為主,後端展館根據節日或其他主題為主,開展各種非盈利[2]的展示展覽活動,實現更好的將非遺作品展示給參展人員,讓收藏家的收藏之作有機會走進人們群眾之中,進行周期性展覽。

周期性展覽

每月兩場非遺文化展覽體驗活動,帶您回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體驗課程

非遺及民俗手工藝品製作體驗

交流活動

展覽、沙龍、體驗課程

歷次活動

開館儀式

93號院博物館於2014年6月18日舉辦開館儀式。開幕式當天有西城區文化委、西城區旅遊委、大柵欄琉璃廠商會、中國文物學會等領導出席、還有新華社、中外企業家雜誌等媒體到場、非物質文化遺產鬃人傳承人白大成先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毛猴傳承人姜守熠、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臉譜傳承人佟秀芬女士等代表出席。

93號院泥塑彩繪臉譜體驗活動

2014年國際博物館日,以「感受非遺魅力、體驗傳統技藝」為主題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活動在93號院博物館舉辦。93號院博物館是面向大眾開放,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內容及「展覽、體驗、互動、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93號院端午民俗展

端午節之際,93號院博物館舉辦端午民俗展。布老虎,虎頭鞋,虎頭帽,五毒圖等與端午有關的民俗物品深受大眾喜愛。

93號院博物館麵塑展

93號院博物館舉辦張寶琳麵塑展。張寶琳老師的麵塑作品造型生動,色彩艷麗,栩栩如生。

建築布局

當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需鼓勵更多的社會團體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努力拓展社會各界支持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平台和方式,聚各方力量,共保文化遺產,讓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有序。同時,在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政府也應給予一定的扶持。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這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來的。 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文化遺產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寶貝」,文化遺產不是遠離百姓、沒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關係民生幸福指數的文化大餐。

93號院博物館「活化」老建築

文化遺產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寶貝」,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在保護的前提下,對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是讓其煥發光彩、永葆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在談到建築遺產的再利用時強調,建築遺產的利用也不能「不夠」和「不當」。所謂「不夠」,表現為一部分由政府投入專門經費進行保護修繕,雖然保護了一批建築遺產,卻往往因為沒有考慮使用問題,陷入維修—空置—衰敗—再維修的怪圈,有學者將這種沒有兼顧利用的保護方式稱為「凍結式保護」,應該在適宜的地方「鼓勵更多的文保單位辦成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性參觀場所」。

騰退前的93號院內住有7戶人家,四合院院落中央搭有臨建房屋、院子整體感覺是破敗不堪。為此,在秉承「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結合大柵欄-琉璃廠歷史文化街區區域特色,按照傳統四合院民居模式對93號院進行了修繕保護。如今不僅前來參觀的人群不絕,周邊居民也反響積極,希望按照這種模式改造街道髮廊、小旅館等亂舊業態。在活化建築遺產方面,地處西城大柵欄-琉璃廠核心區域的93號院以「文商旅」模式盤活區域文化資源保護四合院建築的運作方式恰恰為建築遺產再利用提供了借鑑。

坐擁眾多古建的西城,正在逐步修繕、開放一些珍貴的老院落,總數將達百餘處,它們將會成為一個個有活力的京味文化展示的窗口。如何「活化」這些老宅院、如何科學地再利用這些老建築成了修繕、開放這些老院落之前就得解決的問題,若其中一些院落適合開辦博物館的話何必讓其閒置廢棄或是花冤枉錢進行凍結式保護呢,博物館群的建設也是對這些建築遺產的一種有效「活化」。93號院博物館不僅是對西城區大柵欄琉璃廠歷史文化街區閒置的老建築的「活化」,同時它作為小微博物館群的先行試點,對探索舊城改造、文物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也具有示範性意義。

93號院博物館館讓非遺「活起來」

93號院博物館館長藺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博物館是修繕基礎上對閒置的老建築的再利用,科學合理的再利用是對老建築有效的「復活」與「活化」,93號院博物館不僅使鐵樹斜街的這座老院落「活起來」,它更是「活化」文化遺產的一個平台,文化遺產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不只是一句口號,還應有貼近大眾、走進民眾生活的具體行動。

業內專家也表示,與保護文物一樣,要想通過單純的保護來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是很難實現的。單純保護不但會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客觀上也很難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諸多價值充分展現出來。如何在不破壞文化遺產的純粹性與原真性的前提下,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科學有效合理的再利用,使保護與開發能夠「同時並舉」、「分別實施」,使非遺項目由「輸血」變「造血」,以「產」養「遺」,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久之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