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形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形拳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拳術之一。源於清朝乾隆時代,相傳於少林五枚所傳,龍形拳是19世紀末期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創、影響曾經遍及珠三角、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的一種武術拳法。惠州惠城區和博羅、龍門縣的多個林姓村落是龍形拳傳承地[1]

創立發揚

此次同門大會前,各國洋武師專程組團前來目前龍形拳傳承還比較有規模的龍門林村尋根。在新設立的林村武館,來客們對林耀桂畫像行三鞠躬禮。然後,賓主開始以武會友。村民們的表演不斷博得香港和海外同門的掌聲。而來自愛爾蘭英國美國等國家的龍形拳師們隨後爭着登台亮相「賣弄」看家本領。在愛爾蘭開班教授龍形拳的尼克說,自己第一次來到惠州,這次東方尋根之旅讓世界龍形拳傳人得以直接交流。

然而,龍形拳在它的發源地卻面臨失傳瀕危之虞。惠城區小金口鎮英頭村也是龍形拳的主要傳承地,村民林錦賓告訴記者,他們村里300多人有50多人會打龍形拳,但都只會打一些對打,會打全套龍形拳的人少之又少,可能僅剩77歲的林水旺了。林水旺老人對記者說到現狀時,最擔心的也是龍形拳在不久的將來會失傳。

令龍形拳傳人稍感欣慰的是,今年龍門林村決定開設武館,把龍形拳發揚光大,使停頓了20多年的習武之風再「刮」起來。現在全村約有70人習武,其中近40人是青少年

基本概述

龍形拳是以意導形,攻守合一,沉踭落膊,氣沉丹田,三尖相對,三力相通的傳統南派拳術。既有拳出生風,剛勁暴烈的兇猛,又有松沉纏黐、抖彈冷脆的內勁。

歷史淵源

龍形拳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為五梅所傳,羅浮山華首台寺主持大玉禪師是五梅的傳人,林耀桂是大玉禪師的徒弟,外號「東江老虎」。

林耀桂創立的 龍形拳[2],從惠州走到廣州,又從廣州走到香港,最後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枝繁葉茂。據了解,現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龍形拳弟子。

林耀桂著名弟子中有:馬齊、 曾根、韓潤生、廖文燊、馮明等, 馬齊為林耀桂的愛徒。

功法特點

龍形拳的馬步:是前弓後撐、兩膝外張、雙腳掌內鉗,構成丁不丁、八不八的平穩支撐。身形是收、塌腰、身體微前傾(即是撲),重心在兩腿之中。逼步、上馬、彈退是以前腳掌先着地,後踭有力緊靠,好像虎步一樣步輕力重、進退敏捷。屹馬、擺馬、座馬是腰的旋轉力帶動腿的擺動所產生的腰馬力直通橋手。特別是座馬以腰的左右旋轉(即是圓)所產生的是沉墜力,這就是龍形的「圓、偏、撲、沉、墜、發」的摩橋功架。

龍形拳的橋手:躉橋,雙手沉肘,肘尖對膝尖,膝尖對腳尖形成「三尖相對」,出手時,馬步逼出的同時以腰的旋轉力帶動後腿的擺動力直通橋手的臂力衝出,形成一股衝擊力、離心力。這就是龍形拳的腰力、馬力、橋力三力相通的「三通「。正是:」拳有三通路路通,逼步三通隨手去,手從胸出、力從腰手馬步出、到手到、手到腳到,手去腳不去終歸受人氣(無逼步);手去腳又去他人無地企(又逼步),千化萬化不及鎖納一化;千攻萬攻最合用摩橋功;百步百解,逼步難防,出手不留情,留情不出手,留了手、罷了口,留了情、敗了名,不留手、不留情、出手意念定輸贏。」

視頻

龍形拳 相關視頻

0602龍形拳
傳統競賽龍形太極拳-背面示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