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齊天樂 澤國樓偶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齊天樂 澤國樓偶賦

來自詞典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齊天樂 澤國樓偶賦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陳允平

齊天樂 澤國樓偶賦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詞人陳允平的作品之一。

陳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號西麓。四明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縣)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生卒年不詳,前人認為「把陳允平的生年定在寧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間(1215-1220)比較合理」,「卒年疑在元貞前後,與周密卒年相去不遠」。著有詩集《西麓詩稿》一種、詞集《西麓繼周集》、《日湖漁唱》詞二種,另有《蜩鳴集》,今佚。[1]

正文

湖光只在闌干外,憑虛遠迷三楚。舊柳猶青,平蕪自碧,幾度朝昏煙雨。天涯倦旅。愛小卻游鞭,共揮談塵。頓覺塵清,宦情高下等風絮。

芝山蒼翠縹緲,黯然仙夢杳,吟思飛去。故國樓台,斜陽巷陌,回首白云何處。無心訪古。對雙塔棲鴉,半汀歸鷺。立盡荷香,月明人笑語。

注釋】: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的遊歷吳地登澤國樓時所作。

以「湖光只在闌干外」起句點明了樓的位置特點,直揭「澤國」二字。接句寫登樓遠眺,三楚迷漫而不能分辨 。「三楚」之說眾說紛紜,似以江陵、吳、彭城較合適。此全句暗用《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升彼虛矣,以望楚矣」語(虛同墟),以發懷古之幽情。

「舊柳」三句將視線收緊。「柳」之言舊 ,寫故地重遊,也寓含着故國風景不改的意思;「平蕪自碧」,言野草繁蕪 ,荒涼一片,不堪寓目;「幾度朝昏煙雨」,則借眼前景 ,暗喻政治形勢的動盪不安。「天涯」三句表明自己的不幸身世。因天涯旅倦而遇勝樓,逢知已 ,因此能夠消愁,故用「愛」領起。「頓覺」兩句言己已豁然摒棄了世俗雜塵,把宦情等同於眼前隨風飄飛的柳絮。宋亡後允平曾以人才征至北都,不受官被放回,此謂「宦情」疑指此事。歇拍以景狀情,至覺警動。

過片從遠處落筆,由「芝山蒼翠縹緲」引出超脫塵世之夢而終至於黯然破滅 。「故國」三句進而抒發亡國的悲痛,慨嘆無處託身,將國亡之感與身世浮沉緊密結合起來,讀來淒迷哀婉。「故國樓台」,從眼前景物推開去,不一定指一處;喪亂之後,處處存在着一種飄泊滄桑的情感 。承以「斜陽巷陌」,化用劉禹錫《金陵五題》「 烏衣巷口夕陽斜」和辛棄疾《永遇樂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句意,概述故國山河變化 。「白雲」則出《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帝即天帝 。以「白雲」代指仙鄉,挽合過片之「仙夢」並且用了一個疑問句 ,尤其動人。且《莊子》「乘雲」云云是華封人說堯之語,「白云何處」,也隱含着一種懷念故君的意思。故國故君如此,觸處皆恨,故接雲「無心訪古」。鴉棲雙塔,鷺歸半汀,則又襯托自己羈旅天涯之愁苦憂愁之情。結韻照應起筆,引出蕩舟戲蓮的熱鬧場面,「立盡 」,暗示佇立良久,筆勢稍振便戛然而止,給人以「有情卻被無情惱」的餘韻。

此詞可謂是西麓集中的高作,代表其詞的一般風格。從內容看,反映的是晚年的飄泊流蕩生涯,抒寫的是低徊幽咽的身世之感和殘破河山的亡國之痛,感情真摯,在其集中尤為少見。用詞簡明暢快,用典則貼切易曉是全詞的最大特色 。不過,「故國樓台」數句顯得深沉抑鬱,而過片又略逞超逸。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卷二云:「西麓詞⋯⋯沉鬱不及碧山,而時有清超處 ;超逸不及夢窗,而婉雅猶過之。」用「婉雅」來論其風格是最為恰當 。他的詞情調委婉低徊,還不時顯現出老莊之道的影響,言辭不現激越高昂之態 ,而是曲折婉轉 ,激揚的情緒,因而也相應地用「遠迷」、「青」、「碧」、「蒼翠縹緲」、「斜陽」等晦澀灰暗朦朧的色彩來言情。他甚至還用了「共揮談麈」。魏晉人清淡最喜持麈尾,後世遂以談麈沿為名流雅器。這些都是「婉雅」作風。再就結構而言,仍沿習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老路,無奇思巧變可言,只可稱得上「平正 」。因它有一定的愛國內容,所以張炎評論西麓詞為「本制平正,亦有佳者」(《詞源》卷下)。因為詞人一味地追求這種風格 ,因而狀景並不開闊,言情並不深摯,造境平凡,布局平淡,顯得氣格柔弱,拘謹守舊,其瑕疵是相當明顯的。但他在宋末婉約諸大家中畢竟自呈一家,獨具一格。[2]

作者簡介

陳允平,少從楊簡學,德祐元年(1275)時授沿海制置司參議。元至元十五年(1278),以圖謀恢復舊朝之嫌入獄。經同官袁洪營救得免。後被征,北赴大都。晚年隱居四明日湖。

陳允平的家學淵源主要來自祖父陳居仁和五伯父陳卓,而猶得益於陳卓。陳允平出生時祖父已過世,五伯父陳卓就是他的啟蒙老師。有詩為證:「寒菊宜霜晚更新,掖垣再世掌絲綸。阿咸老去營西麓,不愧家聲故國臣。」([清]袁鈞《鄮北雜詩》)陳允平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但科舉不利,仕途不進。一生只做過幾任小官,時間都不長,大部分時間都漫遊吳越,閒看山水,多旅居錢塘。宋理宗景定年間(1260-1264)參與楊纘、張樞等組織的臨安吟社,互相唱和,在景定四年(1263)創作了著名的「西湖十詠」。宋恭宗德祐時(1275-1276)為沿海制置參議官。宋帝昺祥興元年(1278)被仇家告發「約蘇劉義謀復宋」,遭圍捕,被同官袁洪救出。當時事件的全過程在[元]袁桷《先大夫行述》一文中有詳細記載。出獄後陳允平閉門不出,扁其所居山中樓曰「萬疊雲」。入元後,應徵北上元大都,後不受管,放還。北上、南歸的具體時間均不詳。尚未南歸之時,好友周密和王沂孫各有[高陽台]詞懷之。陳允平沒有參加《樂府補題》的唱和,南歸後也沒有再和故友來往,隱居山中而卒。卒後,好友張炎有[解連環]詞悼之。[3]

主要作品

有詩集《西麓詩稿》,存詩86首,《全宋詩》[4]另從《永樂大典》輯3首,從《詩淵》輯50首,共計139首。有詞集《日湖漁唱》和《西麓繼周集》,各存詞86首和123首,還有5首有調名而無詞,《全宋詞》無另輯者,共計209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