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鼓樓公園

中文名: 南京鼓樓

外文名: Drum Tower、Gulou

地理位置: 南京市鼓樓區

開放時間: 8:00-17:00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占地面積: 50000 平方米

著名景點: 明代城台、明代柱礎、清代御碑、龍鳳亭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

編 號: 8-0268-3-071

所屬時代: 明清

南京鼓樓,位於南京市中心明城牆內中央的鼓樓崗上,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舊時南京城的報時中心,也是催促文武百官勤於政務,提醒百姓辛於勞作,京師迎王、接詔書、選妃等重大慶典的重要建築,是明朝京師的重要建築和象徵,也是中國古代官式磚構建築的代表。


南京鼓樓與南京鐘樓相對,明朝時期規模宏大、規格極高,城樓後因遭戰火而被毀;清朝時期鼓樓僅剩下城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時曾登臨四望,樹碑建樓,更名「碑樓」,並保存至今;民國十二年(1923年),被闢為南京鼓樓公園;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條主幹道在此交匯,形成環島交通樞紐。


1957年8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南京鼓樓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公布南京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歷史沿革

元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在南京設太史監,明太史監首任太史令劉基。次年,南京明城牆開始建造,據史書記載,「上命基補新宮於鐘山之陽……故築新城五十餘里」。南京明城牆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即內有十三座城門,外有十八座城門,現存南京明城牆為應天府即京城,而鼓樓就建在城市的中央。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南京鼓樓始建,朱元璋為了在全城統一時間而修建了鼓樓這個報時機構,由掌管報時的官吏專門掌控。


清朝時期,南京鼓樓只遺留下城闕,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樓基座上樹碑建樓,並更名為「碑樓」,故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


清朝康熙年間鐘樓被毀,只留臥鍾,後被遷至大鐘亭,同時鼓樓城樓不存,只剩城台。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一,康熙皇帝為根治黃河、整頓吏治來到江寧,初二登上鼓樓城台憑高遠眺,縱覽金陵風貌。初四康熙返京前一再告誡官員「潔己愛民,奉公守法,激濁揚清,體恤民隱」。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兩江總督王新命等將聖諭刻石,在鼓樓城台正中樹「戒碑」,為了保護碑,又在它上面建樓,因此,清代南京鼓樓又稱碑樓。由於康熙曾登鼓樓城台,重建後的鼓樓名為「暢觀樓」。


晚清太平天國戰火後,再次維修改建,改建的樓中為大殿,周邊有柱礎迴廊。


民國十二年(1923年),以南京鼓樓為主體被闢為南京鼓樓公園。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中山大道開築,中山北路、中央路(子午 路)、中山路、黃河路(今北京東路)、北平路(今北京西路)五條主幹道在此交匯,形成環島交通樞紐,中山大道也由此向南至新街口。民國十七年(1928年)10月,南京市公園管理處成立,鼓樓公園歸屬其下。鼓樓曾一度設有測候所,以後又作為中央天文研究所臨時辦公場所,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後,天文台即遷出。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鼓樓公園辦事處,兼管清涼山、雞鳴寺兩公園。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建兒童娛樂園。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侵華日軍占領南京後,偽政府設鼓樓公園辦事處,兼管莫愁湖五台山、清涼山及街道行道樹。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設鼓樓公園管理所。

1949年南京解放後,鼓樓公園由工賑總隊園林中隊管理,重新修繕、綠化。又曾作為消防部門的瞭望哨。1958年,公園面積2公頃,擁有 綠地面積0.8公頃,苗圃0.5公頃,成立了鼓樓公園管理處,歸鼓樓區城建分局綠化隊領導,有職工十餘人,管理範圍包括鼓樓廣場及鼓樓周邊地區的綠化養護管理,並擔任重大節日鼓樓廣場的綠化布置、花卉擺放工作。1959年10月1日國慶十周年之際,鼓樓公園正式對外開 放。

1966年「文革」開始,公園停止對外開放,遭嚴重毀壞,文物、古玩擺設大多流失,職工全部併入鼓樓區綠化隊。公園成為「文攻武衛」指揮部,後又成為「人防指揮部」。經過「文革」浩劫,公園室內文物、古玩擺設大多流失。剩下的亦遭嚴重毀壞。

1974年9月11日,南京市政府開始鼓樓公園恢復工作,經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鼓樓公園領導小組」,負責鼓樓公園恢復工作,包括鼓 樓、鼓樓西亭(「樂之亭」)、鼓樓廣場及四周綠化,配備職工15人。1976年2月18日,鼓樓台座因「人防工事」造成嚴重坍塌,台座西 南出現自上而下開裂、下沉。

1979年9月30日,鼓樓修繕工程竣工;同年10月1日,鼓樓公園恢復對外開放。

1983年,「鼓樓攬勝」被評為「新金陵四十景」。

2003年,評選「南京新55景」時,鼓樓公園作為南京的標誌建築之一,再次成為市民評選的熱點。


南京鼓樓占地面積91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紅牆巍峙,飛檐迎風,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後,上有「 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築,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與其他現存十三座明代官式磚構建築城台相比,明代南京鼓樓城台台底長度較小,台底寬度最小,上部長43.8米,寬22.6米。可能由於南京鼓樓建於黃泥崗上,具有相對較高的地勢,因此可以利用較小的體量創造出平地建築較大體量才能達到的視覺效果。


特點

南京城牆的設計者是劉伯溫,為了體現朱元璋「皇權神授」的統治地位,他在規劃南京城垣時,將南京城垣設計成北斗星與南斗星的聚合形,一條貫穿整個城市的中軸線,此軸線的走向正是「西北—東南」,將明代的南京城,分為「南斗星」、「北斗星」兩部分。


鼓樓的朝向和明代中軸線平行,從明代地圖上看,鼓樓和鐘樓就位於這條中軸線的一側,其「西北—東南」的朝向正與中軸線一致。明代南京鐘樓鼓樓位置的選擇也有玄機,它們距離朝陽門(中山門)、儀鳳門、聚寶門(中華門)的距離大致相等,可以算是當時城市的中心位置。由此可見,明代南京鼓樓的朝向,其實就是由於南京城牆外形決定的。南京城牆的外形不規則,不是古代城牆常見的方形或者矩形,導致了其中軸線也不可能是南北走向。「西北—東南」的城市中軸線,形成了南京鼓樓看似怪異的布局和朝向,同時也反映了南京這座明代都城在城市規劃上的特殊寓意。


南京鼓樓現存台座頂上正中三開間重檐歇山頂的木構建築,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建。上層的木結構殿宇中擺放有大鼓、小鼓、雲板、點鐘、牙杖四、銅壺滴漏、三眼畫角等,用來晝夜報時和迎王、選妃、接詔等,極盡奢華。


城台

城樓下層為城闕式台座,中間並列辟券門3道,前後貫通,供人們行走;台座前壁左、右兩端各築券頂石級台階一條,供人上下,台面梯 空之上各建歇山檐棚頂梯亭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座橫向正中和偏前各開兩口漏窗,用來自然採光和通風。


戒碑

康熙戒碑記載的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經江寧(南京)返京啟程時,目睹數十萬江寧民眾夾岸送行,各級政府官員着官服在兩岸跪送等排場和氣勢,不悅反憂,他告誡大小政府官員:不能追求享受和做表面文章,應潔己愛民,奉公守法,懲治腐敗,弘揚正氣,體察百姓的實際困難,做到本分務實,使百姓生活有保障,人心穩定,以不辜負我的期望。次年,當時的兩江總督將「聖諭」刻石,豎碑於鼓樓台座正中,並建樓保護。因碑文內容是皇帝對官員們的告誡,故該碑也被稱為「廉碑」。


古亭

鼓樓樓上原有報時用大鼓兩面、小鼓24面,但明亡後均散失。二樓平台上有一口「太平大鐘」,並鐫刻有「吉祥」、「如意」字樣。鼓樓頂層上,有一座擺放在玻璃罩中的龍鳳塔,是慈禧六十大壽時,地方官員所送禮物。龍鳳塔高4米、圓3.5米,六角七級結構,精雕細刻着人物、植物、動物,外鍍金鉑,金光熠熠。龍鳳塔各級都有極精細雕刻的人物或植物、動物畫。從下至上,四級為人物,皆為武士出征,三國故事人物等;三級為花鳥,有葵花、天竹、青松、芭蕉、萬年青等。花鳥中還有虎豹、蛇蟲與之為伍;二層隔離刻有六大騎士,六根亭支架上,鳳上龍下,六龍抱柱,六鳳呈祥;亭子上部由飛鶴、荷花蓋頂。整個亭子,呈現出一幅幅優美圖畫,造型緊湊協調,生動精美,其雕刻工藝極為精湛,為世人所稱讚,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保護措施

1957年8月30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南京鼓樓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為配合南京地鐵4號線鼓樓站的建設,鼓樓公園於2013年5月15日實施閉園並圍擋,先行開展鼓樓加固工程,並關閉遊覽2年。


2017年3月20日,「鼓樓」修繕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由南京市發改委於核准批覆,工程總投資估算3542萬元。工程設計方案於2017年5月31日取得省、市文物部門的批覆,2017年6月1日施工單位進場施工,設計施工時間18個月,計劃用時9個月。


2019年10月16日,南京鼓樓被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活動

2016年1月12日下午,來自江蘇省市區100多名領導幹部,聚集在南京鼓樓公園「康熙戒碑」前,共同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揭牌。


文物價值

從南京鼓樓現存明代城台形制及其頂部明初遺存柱礎為依據,參考現存明代鐘鼓樓建築、城樓建築以及同時期明代官式建築實例的做法,可以了解到明代南京鼓樓建築的形制以及明朝時期官式磚構建築的規格。


從南京鼓樓在城市中的位置及其與道路的關係、建於高地之上的優勢和其特殊朝向的原因三個角度分析明南京城與鼓樓的關係,從選址和管理體系兩個方面均可以了解到南京鼓樓與都城南京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建制方面的關係。


從南京鼓樓的城台基礎、牆體砌築、拱券、台頂做法等方面入手,從平面、剖面、立面、斗栱及大木構件尺寸等角度分析明代南京鼓樓城樓的構成,從小木作、彩畫、琉璃幾個方面研究總結明代城樓各部分做法,不僅可以研究明代南京鼓樓城台特徵,對城台的比例及垂直交通空間進行探討,還可以了解到中國明代官式磚構建築。


南京鼓樓位於南京市鼓樓區鼓樓崗之上,南京明城牆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即內有十三座城門,外有十八座城門,現存南京明城牆為應天府即京城,而鼓樓就建在城市的中央,鼓樓崗海拔40米,系鐘山余脈,北京東路、北京西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五條主幹道在此交匯。


開放時間

8:00-17:00


交通信息

公交:


鼓樓醫院站:南京公交1路、南京公交16路、南京公交25路、南京公交33路、南京公交Y1路、南京公交Y16路

中央路·鼓樓站:南京公交1路、南京公交25路、南京公交28路、南京公交33路、南京公交35路、南京公交201路、南京公交Y1路、南京公交Y2路

中山北路·鼓樓:南京公交3路、南京公交16路、南京公交31路、南京公交34路、南京公交52路、南京公交67路、南京公交95路、南京公 交100路、南京公交100路高峰、南京公交551路、南京公交Y16路、南京公交Y25路

鼓樓公交總站:南京公交552路、南京公交D2路、南京公交Y25路

鼓樓街:南京公交551路


地鐵:


南京地鐵1號線 鼓樓站

南京地鐵4號線 鼓樓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