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鼓聲咚咚響(吳開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鼓聲咚咚響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鼓聲咚咚響》中國當代作家吳開嶺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鼓聲咚咚響

應筆友之邀,遊覽了位於高郵南門大街的鼓樓

登臨頂層後,有一面大鼓放置在鼓架上,旁邊放着鼓槌。對鼓情有獨鐘的我,拿起鼓槌,擂了一通,大鼓發出咚咚的悅耳響聲。鼓聲像一把神奇的鐵錘,敲開了塵封在歲月中的往事。

小時候,最愛見到的就是走家串戶,拿着貨郎鼓的「換糖人」。所謂「換糖人」就是做炒米糖生意的手藝人,在里下河地區還是比較常見的。

家鄉的「換糖人」用扁擔挑着兩隻籮筐, 一隻籮筐里用來放廢舊品,另一隻籮筐上放一隻木盒子,盒子裡放着孩子們愛吃的炒米糖。炒米糖是家鄉的一道小吃,做法並不複雜,但對孩子們卻有着巨大的誘惑。炒米糖,可以用錢買,也可以用破爛品換。物質匱乏的年代,小毛孩子是不可能有錢的,我們就撿一些破爛儲存着,盼着「換糖人」早點來。「換糖人」很會招攬生意,一到村莊,或者見到孩子們,就高聲吆喝着「換糖吃了」,而手裡的貨郎鼓,則使勁地搖着,發出咚咚響的鼓聲。聽見鼓聲,三五成群的孩子們便流着口水涌了過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切成一塊一塊的炒米糖。孩子們帶着撿來的廢鐵農具、破塑料盆、爛塑料布,還有破鍋等,喜笑顏開地從「換糖人」那裡換炒米糖吃。一會兒的功夫,「換糖人」木盒裡的炒米糖就沒了,而「換糖人」的籮筐里,則裝滿了廢舊品。

咚咚響的鼓聲,聽在我的耳朵里,轉悠在我的小小腦袋瓜里,我覺得貨郎鼓就是一件「寶物」。我多麼想擁有一把貨郎鼓啊!因為擁有它,我就會像換糖人一樣,搖響四里八鄉,搖出一塊又一塊的炒米糖!

一把貨郎鼓,那是我兒時的夢!

我終究還是擁有了一面小鼓,是一個很漂亮的玩具,是姨外婆送我的禮物。姨外婆是外婆的妹妹,是位長相端莊而又慈祥的老人,時不時地給我們家一些幫襯。她家住在小鎮上,開了家小貨鋪。小貨鋪賣一些日雜品,以及孩子喜歡的小玩具,如:塑料槍(刀)等。快念小學的時候,我隨母親去看望姨外婆,姨外婆很喜歡我,她見我盯着貨鋪上的玩具,便會心地笑了。回家後,母親拿出一雙鞋和一面小鼓遞給我,告訴我是姨外婆送給我的。鞋不是農村常見的布鞋,是非常洋氣而又結實的耐克鞋。然而,我的一雙不大,但卻不安份的「鐵腳」,很快就將鞋底磨穿了,母親看了直嘆氣。可是,作為孩子,這又與我何關呢?我真正在乎的是那面小鼓,小鼓紅色的鼓身,黃色的鼓膜,左右鼓身上各用一根紅線繫着一個綠色的小珠子,一根比筷子小一點的紅色鼓柄。用雙手夾着鼓柄,前後搓動, 綠色的小珠子就撞擊在黃色的鼓膜上,發出咚咚響的聲音。真是一面漂亮,好玩的小鼓啊!上學的時候,我帶着小鼓, 鼓聲咚咚響,迎來的是同學們的一雙雙羨慕的眼神。睡覺的時候,我將小鼓的鼓柄捏在手心,聽着咚咚響的鼓聲才能進入夢鄉。這面小鼓,它是我童年記憶中最拿得出手的玩具,我稱它為「貨郎鼓」。小鼓,圓了我童年的夢,甜甜的炒米糖,親親的姨外婆,都在鼓聲的迴響里聞得見,看得見。

咚咚響的鼓聲,送走了我的金色童年,也如影隨形地伴我邁進了青蔥歲月。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高郵農村經常有跑場子的業餘淮劇團。劇團演員人數不多,少的三五人,多的十來人,但在農村卻很受歡迎。母親愛看淮劇,經常帶着我去看戲。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母親和大多數的觀眾一樣沒有文化,既是個戲迷,又是個戲盲,而我又是孩子,故而娘倆都喜歡看劇情熱鬧的戲。至於演的如何,也就並不重要了。那時的戲,也很迎合這種口味。戲進入高潮的時候,一陣咚咚響的鼓聲,大腕主角頂盔摜甲,威風凜凜,騎馬(道具)登台亮相,率領三軍,征戰沙場。槍來刀往,必斬敵於馬下,換來觀眾陣陣的叫好聲。孩子總是崇拜英雄的,聽到那咚咚響的鼓聲,我感覺我是那百萬軍中斬敵將首級的上將軍。

讀初中的時候,我迷戀上了古典戰爭小說,也特別愛聽收音機中的揚州評書,就像現在的一些孩子喜歡上網一樣。小說中提到戰爭中戰鼓的情節是很多的,也讓我對戰鼓興趣更濃。如:《三國演義》中,張飛擂鼓助威,關羽力斬蔡陽於馬下;《楊家將》中,佘太君擂鼓助威,指揮作戰;《岳飛傳》中也多處提到擂鼓助威,抗擊金兵。三通鼓響,不勝便敗,是有道理的。中學課文《曹劌論戰》中,介紹了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長勺之戰。曹劌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闡述了兩軍交戰,聽鼓聲而知士氣。可見,鼓聲就是命令,就是衝鋒的信號,就是力量的來源。

南朝范曄的《後漢書·皇后紀》中,記載了漢光武帝劉秀的人生理想: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來,劉秀當了皇帝,也娶了陰麗華,成為一段佳話。然而,在眾多後世傳頌的佳話中,我卻最愛聽的是巾幗女英雄梁紅玉擂鼓戰金兵的故事。公元1129年10月,韓世忠、梁紅玉夫婦率水軍8000人,在鎮江截擊10萬北撤金軍。梁紅玉登上十幾丈高的樓櫓,冒着流矢,在金山之巔的妙高台「親執桴鼓」指揮作戰。咚咚響的鼓聲,既鼓舞了韓世忠殺敵的勇氣,也振奮了宋軍的軍心,打得金軍潰不成軍。夫妻倆在戰船上,意氣風發,拔劍起舞,歌曰: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擂鼓殺敵,夫唱婦隨,抵禦外辱,保家衛國,不正是一對賢伉儷?可見,韓世忠勝過執金吾,梁紅玉比得陰麗華!

夢伴着鼓聲在不知不覺中潛滋暗長,激越豪邁的人生成了我的嚮往。

1995年冬天,我參軍到了西北,又聽到了咚咚響的鼓聲。載着新兵的火車到站後,夜已很深,天氣很冷。剛下車,我就看到了很多戴着大檐帽的老兵,大檐帽上是莊嚴的「八一」軍徽。一陣咚咚響的鼓聲傳了過來,原來是部隊組織官兵打着鼓,夾道歡迎新戰友。當鼓聲敲響的時候,我的情緒有點激動,想起了岳飛背上的四個字「精忠報國」,想起了軍人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的英雄壯舉,想起了古戰場,刀光劍影,鼓角爭鳴,甚至想起了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我由衷產生了自豪感,因為我成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成了新時期最可愛的人,我將為祖國的安寧奉獻青春,為人民的幸福站崗執勤。

我喜歡鼓,喜歡聽咚咚響的鼓聲。新兵連,我有幸加入了腰鼓隊。腰鼓形似圓筒,兩端蒙皮、略細,中間稍粗,鼓身有兩支鐵環,用帶子懸掛在腰間,兩手各執一木槌敲打。腰鼓無固定音高,音響清亮,既可用作伴舞樂器,也可作為舞蹈道具,是腰鼓隊的主要樂器。為豐富軍營文化,每年的春節,團里都從各連隊抽調文藝骨幹,組織一台官兵自編自演的春節晚會。腰鼓隊的表演,是必備節目。為了打好腰鼓,腰鼓隊加班加點地進行排練。排練中,我們練聽音樂的節奏、練身體的協調、練鼓點的把握,以及隊伍的整齊劃一。「金風送喜來,紫荊花已開 /二月大地春雷鑼鼓敲起來 /百年夢已圓,千年手相牽 /中國走進新時代 ......」晚會上,在歌手孫悅的《歡樂中國年》的歌聲中,我們穿着迷彩服,精神抖擻地踩着鼓點,擊打着腰鼓,將軍人的陽剛之氣,腰鼓的喜慶氛圍,盡情地展現出來,收穫了官兵們雷鳴般的掌聲。咚咚響的鼓聲,既使戰士們思鄉的情緒得到了緩解,也融洽了官兵關係,更使我們感受到了部隊大家庭的溫暖……

往事,在鼓聲中漸行漸遠;歲月,在鼓聲中慢慢深邃。每每聽到咚咚響的鼓聲,我激動的心情總是如滾滾春潮,動盪不息! [1]

作者簡介

吳開嶺,江蘇高郵人,大學本科學歷,轉業軍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