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黛安·基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黛安·基頓(Diane Keaton,1946年1月5日-),美國電影演員、導演和製作人,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基頓從舞台上開始她的演藝生涯,1970年初次登上銀幕。她的第一個主要角色是1972年電影《教父1》中的凱·亞當斯。之後她和導演及聯合主演伍迪·艾倫一起合作了《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傻瓜大鬧科學城》和《愛與死》(Love and Death),從而確定了她喜劇演員的風格。她的下一部影片《安妮·霍爾》使她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在喜劇獲得成功後,基頓決定嘗試其它不同類型的角色。她在《赤色分子》和《馬文的房間》里的出色表演使她榮獲兩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她出演的高票房的電影還包括《新岳父大人[1]、《大老婆俱樂部》和《愛是妥協》。她的電影在北美市場總計票房收入達11億美元。

基頓多才多藝,除了銀幕表演以外,她還是攝影師、不動產投資商和歌手。

早期生活和教育

黛安·基頓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原名黛安·霍爾,是傑克·霍爾和多蘿西·基頓四個孩子中的長女。父親傑克是一個土木工程師,愛爾蘭裔美國人,天主教徒;而母親多蘿西是一個業餘攝影師,信奉衛理宗。基頓跟隨她母親成為一個衛理宗教徒。在目睹母親獲得一項面向家庭主婦舉辦的「洛杉磯夫人」活動勝利後,她決心將來成為一個演員。凱瑟琳·赫本是她崇拜的對象,她很喜歡赫本演繹的堅定而獨立銀幕女性,也影響她走上演藝之路。

1964年,基頓從聖安娜高中畢業,在學校學習期間,她參加了聲樂和表演俱樂部,並主演了學校話劇《欲望號街車》的女主角布蘭奇·杜波依斯。畢業後,她進入聖安娜學院深造,之後在橙色海岸學院學習表演,一年後她就離開學校,開始了在曼哈頓的演藝生涯。在加入演員平等協會的時候,她將自己的姓改為她母親的婚前姓名基頓。她還曾在夜總會兼職做歌手表演,不過持續時間不長。後來,她出演的電影《安妮·霍爾》[2]和《歲月流聲》(Radio Days)中也有在夜總會表演的鏡頭。

基頓開始在紐約奈伯福特劇院(Neighborhood Playhouse)系統學習邁斯勒表演技巧,這是由表演指導桑福德·邁斯勒創造的一套系統的表演方法,流行於1920年代。和她一起合作《愛是妥協》的傑克·尼科爾森如此評價她,「在電影開拍之前,她已經完全理解並背熟了劇本,據我所知,沒有別的演員能做到這點。」

宗教信仰

1987年,在《天堂》的紀錄片裡,基頓說,「我從小就信仰宗教...我對宗教感興趣是因為我希望能去天堂。」但是她同時又覺得自己是不可知論者。

伍迪·艾倫說,「她相信上帝,但是她同時相信收音機工作的原理是有小人在裡面。

視頻

黛安·基頓 相關視頻

黛安基頓從70年代出道以來的風格進化
黛安·基頓看着有種很特別的氣質,忍不住的崇拜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