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默氏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默氏蝴蝶魚Chaetodon mertensii棲息於潟湖和外海珊瑚礁區,單獨或成對活動。種加詞 「mertensii」 是為了紀念德國的博物學家Karl Heinrich Mertens博士(1796-1830),他在太平洋的 「Seniavine」 護衛艦上參與了1826到1929年期間的俄羅斯遠征。與同樣分布於太平洋的紅尾蝴蝶魚(太平洋紅尾蝶)Chaetodon xanthurus有自然雜交的情況。有資料認為其和馬達加斯加蝴蝶魚(桔尾蝴蝶魚)Chaetodon madagaskariensis是同一物種的不同地理分布,但是尚不明確這一說法的科學性。[1]

特徵

默氏蝴蝶魚體白色,寬闊側扁,嘴伸長眼睛有黑色條紋穿過,眼睛上部的條紋有白色邊緣眼睛下部的條紋沒有白邊,逐漸模糊消失額頭有大塊的黑色痕跡。體側有5-6條人字形黑紋,身體後部包括背鰭和臀鰭後部橙黃色,尾鰭前部白色,後部橙黃色。背鰭硬棘12-14枚,軟條21-23枚;胸鰭軟條15-16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6-17枚。側線鱗片35-43枚,穿孔側線鱗30-41枚。

區域

默氏蝴蝶魚和馬達加斯加蝴蝶魚(桔尾蝴蝶魚)Chaetodon madagaskariensis、稀帶蝴蝶魚(紅海紅尾蝶)Chaetodon paucifasciatus、紅尾蝴蝶魚(太平洋紅尾蝶)Chaetodon xanthurus外觀幾乎一樣,但是這四個物種就像橢圓蝴蝶魚亞屬的四個物種一樣,雖然外觀相似但是分布於不同海域,通常可以通過產地來區分,在有限的分布重疊區域有自然雜交的情況。外觀上的主要特徵,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蝴蝶魚額頭上有白邊緣的黑色斑點,橙色區域窄;太平洋的默氏蝴蝶魚額頭是大塊的黑色痕跡,邊緣擴散模糊;紅海和亞丁灣的稀帶蝴蝶魚身體後部和尾鰭條紋不是橙色而是鮮艷的深紅色,穿過眼睛的條紋是橙色而不是黑色;太平洋的紅尾蝴蝶魚體側的斜紋交織成網格狀,橙色區域小,接近半月形。雖然它們外觀相似但是在圈養中的表現和飼養難度並不相同,因此了解和區分它們的品種也是很重要的。

水族飼養

默氏蝴蝶魚生性害羞,野外觀察很少,也少見於水族貿易,飼養難度未知,需要提供足夠的活食以保證其健康和活力,據說在度過適應期以後很容易飼養保持。單個個體需要的最小水體250升,飼養條件可以類比其他蝴蝶魚,需要有活石造景和開闊游泳空間的較大純魚缸,最好有良好的微藻或大型藻類生長。

飼養信息

建議水族箱尺寸:700升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4-28℃

性情:溫和

食物:雜食,珊瑚藻類,底棲的小型無脊椎動物

最大體長:12厘米

生活水深:3-120米

IUCN評級:LC 低危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太平洋海域,東非到土阿莫土群島,北到菲律賓日本南部的琉球群島,南至豪勳爵島和拉帕群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