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白木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白木刻

黑白木刻,即黑白木版畫。它所使用的繪畫工具與材料的特殊性上所內蘊的表現力是黑白木版畫藝術魅力的不竭源泉。黑白木版畫的裝飾語言的表達,就是作者如何運用各種黑白圖形符號去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用以表達自己的創作語意。

介紹

中國的黑白木刻是中國藝術家自身多年蓄積、幾經曲折,在跌宕和衝動中,在大千世界的搜覓中,在自我心靈里無時不在感應中,並通過無數次梳理與組合、安排與加工,然後重新結構出一個美的所在。一、激情飛揚的黑與白黑白木刻中的黑白的處理,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它也是檢測一個木刻是否理解、熟悉和掌握版畫特性的一種很好辦法。

中國傳統繪畫中,有「墨分五色」一說。

黑色並不只是單純的只是一種顏色,它是有生命和情感的,這種情感是人們賦予它的。在中國畫中通過筆墨的乾濕變化,創造出了一種豐富的色彩層次。而黑白木刻沒有濃淡之分,都是點線之間疏密聚散而構成的不同的灰色來創造出「黑白木刻」特有的層次感,這一點也很象中國畫中對線的要求的特點。在木刻中所謂的黑白感並非簡單的一塊黑襯托一塊白,或一塊白襯托一塊黑,而那種黑點黑線,黑面相結合而構成的層次感才是黑白感的來頭。一些好的木刻家很會運用這種黑白關係的技巧,所以構成的黑白感也會有生命力,為人們奏出多種多樣的畫面效果。

黑白版畫藝術,是研究黑白的規律,用黑白兩個對比色來表達大千世界物象的一種特殊語言。20世紀美國版畫大師羅克威爾·肯特說過:「版畫的最早起點是黑白木刻,最大難點也是黑白木刻」。

所需工具

木刻刀,大中小號。

版畫紙。

蘑菇,一種手工印版畫的工具。

油墨,版畫墨。

五合板,即木刻板。

墨滾,讓墨稀釋的手工工具。

小鏟刀,調節墨的工具。

製作過程

(一)上稿

初學者一般不直接在木板上起稿,可先在紙上畫定,然後轉畫於木板上。因為在木板上修改會損傷版面,如加白粉會增加版面的凸凹,是刀鋒感覺遲鈍。上稿方法兩種,一為直接轉寫法,二為複寫法。

直接轉寫法——用碳筆將畫稿畫在紙上,上端用膠水固定在木刻板上,用刀在紙背拓壓畫稿即可印在木板上。如不清晰可加噴一些清水,效果更好。然後再用墨筆描清楚。

複寫法——利用複寫紙轉寫法,先用透明紙描畫稿,再將稿子反過來,下面放置複印紙,用鉛筆描寫。最後用毛筆再描成黑白稿。描稿完成後上版工作已完成,刻之前在版面塗上一層紅色(或綠色)墨水,目的是為了掌握版效果,是畫面一目了然,不會因漏刻而返工。

兒童木刻版畫首先把作品的題材內容和構圖定下來,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大致的黑白效果和刀法,對畫稿進行加工,使畫稿要適合版畫的表現手法。學生熟練以後,最好在設計階段要求他們把刀法、印刷效果結合起來考慮,突出版畫特點。

畫稿定下來後,可以用墨汁、白廣告顏料對畫稿進行黑白處理。黑白木刻是非常講究黑白關係的,一般採用大塊的對比來突出主體形象,使其更明顯強烈。用白襯出黑,或用黑來襯出白,白中一點黑或黑中一點白,畫面效果都是非常強烈突出的。為了表現比較豐富的色調,更細緻、逼真地刻畫物象,可運用粗細、大小、疏密、強弱不等的黑白線、點、色塊的變化,對畫稿進行黑白關係的處理和設計。

學生熟練後,用黑色油性筆直接在板上起稿、進行黑白、刀法設計更快捷、方便。

(二)、製作

木刻製版方法與其他繪畫相反,繪畫是一步步增添顏色,木刻是刻的愈多畫面黑色就愈少。黑白版畫是用刀來塑造形象的,所以刻制時要充分表現「刀痕板味」的版畫自身語言,引導學生不要太拘泥於畫稿,一刀就是一刀,不要用刀去描畫稿,這樣刻出來的作品才產生好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黑白版畫的刻制過程:

A、先把畫面的主要輪廓和外型刻出來,再刻去大塊的空白,把畫面大的黑白關係拉開。

B、處理畫面中間灰調子,即充分運用疏密、粗細、大小、強弱不同的線條和點子組成畫面的灰調子,豐富畫面。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進行指導,鼓勵他們大膽創造、自由發揮。

C、仔細刻制畫面各部分的細部,最後對整個畫面進行統一調整和加工,使局部和整體效果達到統一。

(三)、印刷

印刷工具的配製

在印刷之前,還要檢查紙板的每一個「紙塊」是否粘牢,並將畫面中不必要的碎屑除去,然後就可以印刷了。

a) 調油墨:用油滾在玻璃板上滾上一層又薄又勻的油墨,如果油墨太稠,可以滴一些松節油或者汽油調一下,滾動油滾,如果沒有聲音,說明油墨太稀,不宜使用。玻璃板上的油墨均勻,且沒有油塊,油滾表面受墨均勻,滾動油滾時可以聽到「嚓嚓」的聲音,才可上板使用。

b) 將油墨滾均勻地滾在紙板上,使紙板面油墨均勻,如果一遍油墨滾得不夠或者不均,可多滾幾遍,直到滾好為止。

c) 檢查一下版面上是否有雜質,如有清除掉,並重新滾上油墨,然後將印紙小心覆蓋在版面上,用手撫平。放印紙時千萬不要移動以免髒污畫面。(如蓋印紙時被弄髒,應立即換紙)

d) 用木蘑菇在紙背上來回細細地磨,為了防止磨損印紙,可用蠟燭輕輕擦一遍或者墊上一層紙。如果畫面墨色需要深淺層次變化的,磨印時要加以控制和掌握,深的要磨實,淺的則用手在紙背上輕輕擦一遍即可。磨到一定程度時,可以揭開畫面的局部看看,如有不滿意的地方,可局部滾上油墨繼續磨印,直到印好為止。

e) 小心揭下印紙,放在乾淨的桌子上或者用夾子夾好掛起來,切勿用手觸摸,以免弄髒作品,作品可多印幾張。

藝術特點

1 儘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木刻名家

德國 凱綏·珂勒惠支(en:Kathe Kollwitz)(1867年-1945年)

挪威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

西班牙 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年-1973年)

中國 陳洪綬(1588年-1652年)

改琦(1774年-1829年)

彥涵(1916年-)

古元(1919年-1996年)

朱宣咸(1927年——2002年)

葉淺予(1907年-1995年)

日本 東洲齋寫樂(生卒年不詳)

鈴木春信(1725年-1770年)

鳥居清長(1752年--1815年)

溪齋英泉(1791年--1848年)

喜多川歌磨(1753年--1806年)

葛飾北齋(1760年--1849年)

歌川廣重(1797年--1858年)[1]

參考文獻

  1. 黑白木刻道客巴巴,201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