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棗營養價值

黑棗營養價值

黑棗的營養
原圖鏈接

黑棗,學名君遷子(Diospyros Iotus Linn),屬柿樹科、柿屬,別名軟棗、牛奶棗、野柿子、丁香棗、圓腦子等,僅分布於中國北方地區,主要分為有核和無核兩種(無核為人工嫁接品種),主要的品種有大核黑棗、牛奶棗葡萄黑棗等。

黑棗能補中益氣,養胃健脾,養血壯神,潤心肺,調營衛、生津液,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解藥毒,調和百藥。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野柿子

拉丁學名:Diospyros lotus L

別稱:君遷子、野柿子

二名法:Diospyros lotus Linn.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目:柿目

科:柿科

屬:柿屬

種:野柿子

分布區域: 河北、山東、山西

簡介

黑棗不同於熏黑的棗,熏黑的棗是黑色的棗子,是鮮棗(紅棗)經過特殊的加工(油煮、煙熏)之後製成的,屬於鮮棗的干製品;顏色烏黑,因此又有"烏棗"之稱(俗名熏棗、紫晶棗、馬牙棗、狗頭棗),雖然這種黑棗也具有豐富的營養,但是仍屬於紅棗類,與傳統補腎食物"黑五類"中的黑棗完全是兩種東西。

形態特徵

黑棗樹(狹義的或真正的黑棗),

高5-10米;樹皮暗褐色,深裂成方塊狀;幼枝有灰色柔毛。葉橢圓形至長圓形,長6-12厘米,寬3-6厘米;表面密生柔毛後脫落,背面灰色或蒼白色,脈上有柔毛。花淡黃色或淡紅色,單生或簇生葉腋;花萼密生柔毛,4深裂,裂片卵形;果實近球形,直徑1-1.5厘米,熟時藍黑色,有白蠟層,近無柄。花期5月,果熟期10~11月。

生長習性

性強健,喜光,耐半蔭,耐寒及耐旱性均比柿樹強,很耐濕。喜肥沃深厚土壤,但對瘠薄土、中等鹼性土及石灰質土有一定的忍耐力。對二氧化硫抗性強。

分布範圍

河北、山西、陝西、遼寧、中南及西南各地均有分布。

黑棗的功效與作用

棗味甘、性平,入脾、胃經;

有「營養倉庫」之稱的黑棗性溫味甘,有平胃健脾、益氣生津、養心安神、補血助陰等作用。《藥品化義》中指出:黑棗「入肝走腎,主治虛勞,善滋二便。用於治療脾氣虛所致的食少、泄瀉,陰血虛所致的婦女髒躁證,病後體虛的人食用大棗也有良好的滋補作用;本品甘溫益氣,質潤養血,味甘又能緩和藥性,用於氣血虧虛及緩解藥物的毒烈之性。

養血安神

富含碳水化合物可以補充大腦消耗的葡萄糖,緩解腦部葡萄糖供養不足而出現的疲憊、易怒、頭暈、失眠、夜間出汗、注意力渙散、健忘、極度口渴、沮喪、化紊亂,甚至出現幻覺。適於血虛面色萎黃及心失所養、血虛髒躁者;

補中益氣

用治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諸證;

緩和藥性

與祛邪藥配伍,可緩其毒烈之性,以護正氣。

提高免疫力

黑棗的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並可抑制癌細胞:藥理研究發現,紅棗能促進白細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膽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護肝臟,紅棗中還含有抑制癌細胞,甚至可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的物質;

降低膽結石發生率

黑棗的作用經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石:這是因為鮮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使體內多餘的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膽固醇少了,結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隨之減少

補充能量

含碳水化合物,糖類,能迅速為身體提供能量。

其它

棗還可以抗過敏、除腥臭怪味、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慾。[1]

營養價值

1、棗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並可抑制癌細胞:藥理研究發現,紅棗能促進白細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膽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護肝臟,紅棗中還含有抑制癌細胞,甚至可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的物質;

2、經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石:這是因為鮮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使體內多餘的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膽固醇少了,結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隨之減少;

3、棗中富含鈣和鐵,它們對防治骨質疏鬆產貧血有重要作用:中老年人更年期經常會骨質疏鬆,正在生長發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發生貧血,大棗對他們會有十分理想的食療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藥物不能比擬的;

4、對病後體虛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補作用;

5、棗所含的蘆丁,是一種使血管軟化,從而使血壓降低的物質,對高血壓病有防治功效;

6、棗還可以抗過敏、除腥臭怪味、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慾。[2]

黑棗注意事項

一般人群都可以食用黑棗。中老年人、青少年、女性尤宜食用;

但是吃黑棗的時候不能空腹,尤其是不能再飢餓的狀態下吃黑棗,因為黑棗裡面含有大量的果膠鞣酸,容易與胃酸發生反應,導致胃中出現硬塊。

如果是脾胃不好的人也不能食用黑棗,因為黑棗性質寒涼,不適宜腸胃不好的人吃。

同時,便秘和牙痛患者也應該避免食用黑棗。

食物相剋 過多食用棗會引起胃酸過多和腹脹 ;忌與柿子同食。 製作指導 在煮黑棗時,如果加入少量燈芯草,就會使棗皮自動脫開,只要用手指一搓,棗皮就會脫落。

相關視頻

黑棗你吃過嗎?上凍過後特別的甜,撿一些拿回去吃,滿滿都是回憶

黑棗的吃法竟有這麼多講究,看看醫生怎麼說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