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頰山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頰山雀(學名:Parus spilonotus)小型鳥類,體長12~14厘米。頭頂和羽冠黑色,前額、眼先、頭側和枕鮮黃色,眼後有一黑紋。上背黃綠色、羽緣黑色,下背綠灰色(西藏亞種) ,或上背黑色而具藍灰色軸紋,下背藍灰色 (華南亞種) 。頦、喉、胸黑色並沿腹中部延伸至尾下覆羽,形成一條寬闊的黑色縱帶,縱帶兩側為黃綠色 (西藏亞種) 或藍灰色 (華南亞種)。
形態特徵
黃頰山雀雄鳥前額、頭頂和羽冠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額基、眼先、眉紋、臉頰、耳羽等頭側和頸側前部鮮黃色,後枕羽冠先端和後枕亦為鮮黃色,在後頸形成一黃色塊斑,眼後有一輝藍黑色紋沿頸側彎向下。上背黃綠色,羽緣黑色,下背綠灰色,腰黃綠色(西藏亞種);或上背鉛黑色具藍灰色軸紋,下背和腰藍灰色(華南亞種) 。
尾上覆羽暗藍灰色,尾黑色,外翈具藍灰色羽緣,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幾全白色。兩翅覆羽黑色,小覆羽具藍灰色端斑,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白色翅斑,尤以大覆羽白色端斑較寬、形成的白色翅斑亦更明顯。
飛羽亦為黑色,除第一、二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外翈藍灰色,基部白色,向端部逐漸轉為窄的白色羽緣;次級飛羽外翈羽緣藍灰色,羽端白色;三級飛羽具寬的白色端斑。下體頦、喉、胸黑色,有的微具金屬光澤,腹中央有一條寬的黑色縱帶,前端與黑色胸相連,後端延伸至肛周;尾下覆羽白色,有的雜有灰色;胸側和腹側黃色、兩脅黃綠色(西藏亞種)或胸側白色,腹側和兩脅藍灰色(華南亞種)。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腹部黑色縱帶不明顯。西藏亞種上體羽色較雄鳥暗淡而少光澤,頦、喉胸污黑色微綴黃綠色狹緣;華南亞種上體灰色而沾橄欖綠色,頦、喉、胸淡橄欖黃色,腹沾黃綠色,兩脅稍暗沾灰,腹部的中央黑帶亦不明顯[1]。
生活習性
黃頰山雀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也和大山雀等其他小鳥混群。性活潑,整天不停地在大樹頂端枝葉間跳躍穿梭,或在樹叢間飛來飛去,也到林下灌叢和低枝上活動和覓食。
黃頰山雀的叫聲很獨特,叫聲似大山雀,沙啞的顫鳴;尖叫聲si~si~si;tee cher;tsee tsee~chi chi chi;咬舌音witch~a~witch~a~witch~a。鳴聲是重複的清脆三音節主調chee~chee~piu。,聲音悅耳動聽。
主要以鱗翅目、鞘翅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2]。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人工林和林緣灌叢等各類樹林中,也出人于山邊稀樹草坡、果園、茶園、溪邊和地邊灌叢和小樹上。
繁殖
黃頰山雀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樹洞中,也在岩石和牆壁縫隙中營巢,主要由苔蘚、草莖、草葉、松針、纖維等材料構成,內墊以獸毛、花、棉花、碎片等。每窩產卵3~7枚,卵白色或灰白色、被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據6枚卵的測量為18×14.5mm~18.5×15mm[3]。
人工飼養
每天清晨提鳥籠到公園或郊外讓它聆聽鳥叫,或使其跟「教師鳥」學口。大約10月份,是學口的好時期,應開始遛鳥。
日常管理的重點是食水的衛生,籠子和用具的清潔。
黃頰山雀的飼料以粉料為住,不餵顆粒,因為黃頰山雀的消化系統並不是很強。
黃頰吃食一般都喜歡細嚼慢咽,粉料相對更加容易消化,餵顆粒特別對新鳥來說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這就是有的黃頰山雀在換食成功後突然死亡的根本原因,飼料以綠豆粉為主,拌以少量花生粉和黃豆粉,若干雞飼料和雞蛋黃,佐以若干胡蘿蔔構棘磨粉而成。
一年四季就一種料,感覺效果不錯,麵包蟲和小皮蟲都可以喂,每天3到4個,二天餵一次黃瓜,新鳥不吃黃瓜可以把黃瓜切成長方形快,把粉料塗抹在黃瓜上,幾次後就會吃了。
黃頰山雀愛洗澡,一般2到3天洗一次,冬天也可以洗(在南方),黃頰不是太怕冷,一般5度以上就安全,但是新鳥忌冷風吹。
黃頰山雀的換毛野鳥在籠內的第一年換毛對養鳥者來說都是一個關,黃頰山雀的換毛從尾羽開始,然後是身上,最後換頂毛,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會變個禿子,換毛期兩個月左右,換毛期飼養照舊,多給活食,最重要的是多曬太陽,促進血管毛的新生,第一年換毛,身上的顏色並不會淡。2年過後顏色會逐步淡下去,但這和光照有關,常照太陽的鳥顏色可以保持的好。
黃頰山雀身形又嬌小可愛!真是只能讓人遠觀而不可褻玩[4]!
分布範圍
中國: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至中國南方及印度支那,中國西藏南部及雲南極西部(spilinotus)和南方省份(rex)的開闊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5]。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第596項 黃頰山雀)[6]
視頻
黃頰山雀,這種鳥叫也很好聽,不過不是很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