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河印象(鍥而不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河印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黃河印象》中國當代作家鍥而不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黃河印象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倒海不復回。」黃河波濤滾滾,奔流不息。璀璨的華夏文明在此孕育,偉大的民族精神在此沉澱,人們喚它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雖經歷史更迭,屢次改道,但橫亘在中華大地幾千年,依然萬里蜿蜒。我對黃河有一種天生的親近感,老家就在豫北平原,位於黃河沖積扇。但對黃河的認識是從「怨」開始的。

上世紀70年代末,為治理黃河,國家在距離老家幾十里的渠村興建黃河分洪閘,工程氣勢恢宏,規模巨大,分洪量要達到10000立方米/秒,閘口有56個,象徵56個民族,號稱「亞洲第一分洪閘」。渠村位於兩省四縣交匯處。當時我村的輕壯勞力被輪流抽到工地。正讀小學的我經常半個多月見不到父母,晚上睡覺還經常被嚇醒,無疑對黃河產生了一股「怨氣」。上中學學地理,對黃河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清晰了解黃河的災害和優勢。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位於黃河岸邊的一座古城工作,單位分包的黃河搶險地段就在林公堤(當年虎門硝煙的林則徐在發配新疆途中路過黃河帶領軍民修築的一段大堤)上,單位認真地準備了防汛物資,還時時「演練」,雖然沒有真正防過汛,但我參加過山東、河南兩省在蘭考的黃河搶險的新聞報道真切體會到歷朝歷代治理黃河都是安邦興民的大事。翻開史書,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就在黃河上。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解放後,毛主席親自視察過黃河。著名作家李凖的長篇小說《大河奔流》就描寫了沿岸眾治理黃河的火熱場面。多年以後開車回老家,拉着已經年邁的父母專門去了渠村分洪閘。走在長長的分洪大橋上,父親撫摸着欄杆,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當年這裡人山人海,手提肩扛,口號聲驚天動地,紅旗插遍黃河兩岸。豫劇名角常香玉等還來慰問演出過呢。」

但我第一次看到黃河卻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考上的大學在南方,要從省城坐火車報到。火車南下首先要經過黃河大橋。火車隆隆駛過,我透過車窗清晰地看到了黃河,河面寬闊,河水澎湃,滾滾東流。參加工作後,更有機會接近黃河了。因為上面修建了小浪底水庫等工程,黃河在號稱「豆腐腰」的古城已經基本上歲歲安瀾,於是經常約朋友在岸邊賞景、吃飯。有一年,杭州電視台為紀念老鄉、明代政治家于謙還專門來這裡拍攝,因為于謙在河南巡撫任上治理黃河功績卓著。我陪同三天進行了採訪,拍了鎮河鐵犀、黃河母親雕像等,收集了不少于謙的故事和傳說,凸顯了他「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風亮節。還有一次,約幾個朋友正在水面上划船釣魚,接到臨時通知,說兩個泰國記者在歷史悠久的一家飯店採訪豫菜文化,要我跟隨採訪。平時就很熟悉的飯店經理得知我正在黃河釣魚,特意吩咐如果方便帶條黃河鯉魚回來,中午現場做豫菜名菜「鯉魚焙面」。製作中,經理特別介紹:「這是真正的新鮮黃河鯉魚,我們的記者剛從黃河中釣上來的,十分新鮮。」戴眼鏡的泰國記者似乎不信任地問我:「really?」我肯定回答:「yes」。並跟他們介紹更多的歷史,這裡曾是河南出名的飯店,豫菜的發源地。康有為題過匾,接待過蔣介石、周恩來、梅蘭芳等歷史名人。有一段時間,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廚師長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無意中,借一條黃河鯉魚,我也成了當地豫菜文化的宣傳者。

[1]

作者簡介

鍥而不捨,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