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麥秸編織工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麥秸編織工藝

麥秸編織工藝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在中國麥秸工藝已有兩千餘年歷史。麥秸工藝品是以麥稈為原料,經過選料、染色、裱平、設計、純手工製作而成。經過剪、貼、熨燙等工藝,製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動物、花鳥、亭台樓閣等工藝品,產品色澤鮮艷、品種繁多、大小規格不一,有成套的,有單個的、形狀不同、圖案千變萬化,無毒無污染、綠色環保。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基本內容

中文名:麥秸編織工藝

地區:中國

分類:手工藝

簡介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繫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 )等地 。唐代,草蓆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藝品。其中廣東藤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宋代,浙江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

作為一種極其久遠的傳統編織工藝品,無論是南方的竹、藤編織,還是北方的柳、草編織,都與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着極密切的關係。

分類

中國編織工藝品按原料劃分:主要有竹編藤編草編棕編柳編麻編等 6大類。編織工藝品的品種主要有日用品、欣賞品、家具、玩具、鞋帽等 5類。其中日用品有席(地席、臥席)、坐墊、靠墊、各式提籃(花籃、菜籃、水果籃)、盆套(花盆套)、箱、旅遊吊床、盤(水果盤、麵包盤)、門帘、筐、燈罩等;欣賞品有掛屏、屏風及人物、動物造型的編織工藝品。

編織工藝

編織工藝品中豐富多彩的圖案大多是在編織過程中形成的;有的編織技法本身就形成圖案花紋。常見的編織技法有編織、包纏、釘串、盤結等。

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的竹編各具獨特的風格。浙江東陽竹編,編工精細,品種豐富,有各種果盒、提籃和編有山水花鳥圖案屏風;福建竹編,色澤鮮艷,防蛀防霉,如晉江紫紅色竹編,造型輕巧,酷似漆製品;四川自貢的「竹絲編」,在國際上更是享有盛譽,民間藝人們將慈竹破成極細的薄軟透明篾絲,能編出似暗花綢緞的圖案來。

山藤多產於我國南方各地,有梨藤、灰藤、花黑藤、盤藤等許多品種,以海南島所產最佳。廣東是我國藤編的主要產地,能編織出各種不同不花樣和網眼,除了製作家具外,還可編織提籃、燈罩、花插以及鳥、獸等各種玩具。

柳編主要取材於河流湖泊沿岸生長的柳條、葛條、白臘條以及各種野生荊條。這些原條收割後去外皮、曬乾,經挑選加工處理,顏色光亮,質料既剛又柔,然後採用傳統的手工編織成多種形式、規格的筐、箱、盒、食品籃、盤子等日用工藝品,以及單件或成套的家具等。

手工編織的草製品

圖案新穎、結構巧妙,可編織出各種提籃帽子門帘席墊套盒扇子小動物等。用草地席布置廳堂,雖沒有棉毛地毯那樣富麗堂皇,卻也別具一格,令人感到樸實、大方和清新。

編織的基本技法

包括編辮、平紋編織、花紋編織,絞編、編帽、勒編等工藝。編辮是草編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沒有經緯之分,將麥秸、玉米皮等原料邊編邊搓轉,編成3 ~ 7股的草辮,通常作為草籃、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紋編織是草編、柳編、藤編普遍運用的技法。它以經緯為基礎,按一定規律互相連續挑上(緯在經上)、壓下(緯在經下),構成花紋。花紋編織是在平紋編織的基礎上再予以變化,編織出鏈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紋。絞編類似平紋編織,但結構緊密,不顯露經。編帽是以呈放射狀的原料互相掩壓、旋轉而編成圓形的帽子。勒編是柳編的常見技法。它以麻線為經,以柳條為緯,編織時將麻線和柳條勒緊,所以結構堅固,質地緊密。

包纏

以某一原料為芯條,再以其他原料包、纏於芯條之上 ,編織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紋 。主要有纏扣、包纏、棒錘扣等。纏扣是玉米皮編常用的技法。它以麥秸等編織成辮子狀的芯條作為經繩,然後在外面以玉米皮纏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條上纏兩圈後而結扣,並通過結扣,將上下纏過的芯條連接成形。包纏是將包纏原料沿芯條向一個方向均勻地包纏 ,如以藤條包纏藤編家具 、柳編器皿的邊沿、把子,不僅使其光滑,便於扶把,而且堅固耐用。棒錘扣是以玉米皮包纏的經線往返成約 4厘米長的芯條,再纏幾圈,形成相互連環成套的棒錘鏈扣。

釘串

釘,是以針線或其他原料將兩部分編織原料或半成品釘合成一體,構成器物;串,是將兩者攏合,並不連成一體。常用的技法有手釘、機釘、砌釘等。手釘是將麥秸辮、玉米皮辮等用手工縫紉釘連成片,製成茶墊、壁掛、地席等。機釘是以縫紉機將麥秸辮、玉米皮辮釘連成草帽、提籃等。

盤結

是經緯形式和包纏、結扣相結合的編織技法。常見的有馬蓮朵、套扣等。馬蓮朵又名打結,是以玉米皮包纏的芯條作為經緯,然後互相掩壓、盤結,組成有立體感的蓮花狀四方連續花紋。套扣也是打結,但形狀扁平,沒有立體感。

編織工藝的藝術特色:編織工藝品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麥秸、柳條、麻等天然的淺黃、淺棕、乳白等色彩和質地,給人們以自然素質的美和淳樸的藝術享受。如山東柳編的筐、籃、簍、花盆套等,既呈現柳條典雅的淺棕色,又體現編織工藝簡練,風格粗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藝上,通過運用編織、纏扣、釘串等多種技法,編織成豐富多彩的花紋和造型。雖然麥秸、玉米皮、竹篾、柳條等原料色澤單一,但由於編織工藝的多樣化,採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使之在編織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浮雕般的藝術效果,增添了色彩層次,同時也顯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藝。

裝飾方法

編織工藝還運用布貼、刺繡、藍印花布、絨繡等工藝,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編、玉米皮編的提籃上裝飾刺繡、布貼、絨繡或彩色草編圖案,在雅致中又顯示高貴。山東萊西的玉米皮纏扣提籃是以藍印花布為面料,在深藍色的襯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纏扣編織更顯潔白,而且玲瓏剔透 。在玉米皮編織的壁掛上 ,飾以燈芯絨的布貼圖案,手法新穎。

在色彩上,編織工藝品大多以乳白、咖啡、淺綠、淺土黃、灰綠、淺藍等中間色 、調和色為主 , 並適當在小面積上運用對比色,取得既調和、又對比的效果,也顯示了典雅、樸素的藝術特色。

明清時期,麥秸的民間工藝在興化城鄉非常普及。當時流行這樣兩句民謠:「里下河地區千萬家,家家能用麥秸作字畫」。麥秸工藝可分為編織、剪貼兩大類。編織分為實用型、藝術型兩個譜系,剪貼分為平面壁畫和浮雕壁畫。興化邢新宏繼承祖母絕技,不斷挖掘創新,近幾年創作的麥秸工藝品浮雕作品有《騰飛》、《寵物》、《樹木花草》等,立體作品有《螳螂捕蟬》、《十二生肖》、《老鷹》、《喜鵲》、《黃鸝鳥》等。[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