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鶴鳴(詩經) 鶴鳴於九皋(1)
聲聞於野。
魚潛在淵,
或在於渚(2)。
樂彼之園,
爰有樹檀(3),
其下維擇(4)。
它山之石(5),
可以為錯(6)。
鶴鳴於九皋,
聲聞於天。
魚在於渚,
或潛於淵。
樂彼之園,
爰有樹檀,
其下維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釋】
①皋(gao):沼澤。九皋:曲折深遠的沼澤。
②渚(zhao):水中的 小塊陸地。
③爰: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檀:紫檀樹。
④擇(tuo): 落下的樹葉。
⑤它:別的,其他。
(6)錯:磨玉的石塊。
(7)彀:楮 樹。
【譯文】
白鶴鳴叫在深澤,
鳴聲四野都傳遍。
魚兒潛游在深淵,
時而游到小清邊。
那個可愛的園林,
種着高大的紫檀,
樹下落葉鋪滿地。
其他山上的石塊,
可以用來磨玉石。
白鶴鳴叫在深澤,
鳴聲響亮上雲天。
魚兒游到小清邊,
時而潛游在深淵。
那個可愛的園林,
種着高大的紫檀,
樹下長的是榕樹。
其他山上的石塊,
可以用來磨玉石。
【讀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富有哲理的成語,最初便出自這批。然而,全詩並不意在闡釋哲理,而是讚頌園林池沼的美麗。
從藝術發展的角度看,從對自然山水的觀照讚美,到人造山 水,似乎是一種合乎邏輯的演變。自然山水無論怎麼美,卻難以 M己有。把官室修築到風光秀美之處固然不錯,卻又給辦事、生 活造成諸多不便。要把自然山水隨心所欲地遷移,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許是為了在住地周圍再現自然風光的秀美,或許是出於占 有自然山水之美的私慾,或許是為了顯示富有與闊氣,或許幾種 動機兼而有之,於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園林。據說,這 玩意兒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無論怎麼說,人造園林的出現,大概不會是出於「為藝術而 藝術」一類的高尚動機,並不像某些研究者說得那麼「玄」。即使有這樣的東西,也應當是很晚近的事情。
在一個交通尚不發達,人民衣食住行尚成問題,外擾內亂不 問,財力、技術十分有限的時代,要建造大規模的園林景觀,完 全可以想見其難度和對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這樣一朵藝術之花, 卻原來是生長開放在一塊貧瘠的土壤之上。
也許,歷史就是這樣。主觀的動機和最終的結果總是相分離 的,有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修建金字塔的勞工,大概不會像我們這樣對金字塔頂禮膜拜。建造皇帝園林的能工巧匠,未必會對自己的作品感到歡欣鼓舞。真是彼一時也,此又一時也。[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