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鱤魚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鱤魚大橋是一座跨越二灘水庫雅礱江支流鱤魚河(?něi魚河)的公路橋樑,位於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鱤魚彝族鄉和漁門鎮之間,柏觀路和鹽擇路交匯處。鱤魚大橋是為了替代觀音岩大橋而建造,因此曾暫命名為觀音岩二橋。

河流

鱤gǎn魚河(?魚河)是雅礱江右岸支流,沙壩以上稱三源河,由永興河、惠民河、新坪河三源匯流而成,橫貫鹽邊縣北部地區,是鹽邊縣北部地區除雅礱江外最大河流。自永興河與惠民河匯合口至注入雅礱江,長約24公里。在1954年美國陸軍製圖局1:25萬中國地形圖NG47-8(永勝)分圖上用威妥瑪拼音和漢字對照標註名稱為「HSI-AN HO 西安河」。二灘水電站建成蓄水後鱤魚河(?魚河)被完全淹沒成狹長人工湖。由於沿岸的鹽邊老縣城健康鎮(古稱阿所拉)被淹沒,位於雅礱江和金沙江東岸原屬攀枝花市仁和區管轄的安寧、新民、紅格、和愛、新九5個鄉於1990年7月劃歸鹽邊縣,並在桐子林大坪地建立鹽邊新縣城[1]

名稱

「鱤」字原為「?」,是「鮾」的異體字,普通話讀音為「něi」,由繁體的「魚」和「敢」二字合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化字後,並未簡化該字。但渡口市及攀枝花市的政區圖上,在河流名稱處均生造了簡化的「魚」和「敢」組成的簡化「?」字。進入計算機時代後,由於此簡化的「?」字並不存在於字庫中,因此無法用計算機打出簡化字。而繁體的「?」字又難以用計算機輸入法輸入,並且罕有人了解該字的標準普通話讀音「něi」,而普遍讀作「gǎn」。故包括官方在內現在常用「鱤」字代替,或用「魚敢」二字作為一個字。

橋樑名稱自從定為「鱤魚大橋」後,在各種場合一直使用「鱤」字。

觀音岩大橋

觀音岩大橋是二灘庫區交通要道,是鹽邊縣北部地區東北部共和片區的門戶,1998年建成。橋樑型式為鋼筋混凝土橋面系的含淺加勁桁架的單鏈柔式吊橋,設計荷載等級為汽車—10級,屬二灘庫區移民工程建設項目。隨着鹽邊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觀音岩橋的設計荷載和通行能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西南交通大學結構工程試驗中心進行了橋樑檢測和荷載試驗,結論為橋樑主要構件的混凝土強度低於設計強度等級,為較差的「三類」狀態,應對橋樑進行中修並限載。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地震後,橋樑狀態更加惡化。考慮到原設計荷載等級偏低,2011年鹽邊縣發改委批准重建新橋。

鱤魚大橋

新的鱤魚大橋位於老橋下游約80米處,為上承式拱橋,總投資6112萬元。新橋全長270米,主跨200米,橋面寬度11.5米,其中車道寬7米。設計荷載公路-I級,人群荷載2.5kN/m2,設計行車速度40km/h。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18g,設計洪水頻率為1/100,航道等級為Ⅴ級航道。主橋採用對稱結構,跨中設凸曲線,豎曲線半徑為2000米,兩側縱坡為±3%。橋面行車道採用雙向2%橫坡,人行道採用1.5%倒坡。大橋主橋為淨跨徑L0=200米、淨矢跨比F0/L0=1/7、拱軸係數m=2.268的等高截面懸鏈線拱,採用掛籃懸臂澆築施工。拱箱為單箱雙室結構,高3.8米,寬8米。拱箱分33個節段施工,其中兩岸各設一個拱腳搭架現澆段,拱頂設一個吊架澆築合龍段,其餘30個均為掛籃懸臂澆築段。拱上立柱採用雙柱式,車道梁採用簡支小箱梁,由4片小箱梁組成。下部結構也採用拱座+樁基礎

鱤魚大橋於2013年3月10日開工建設(一說7月開工),2014年11月21日合龍[2],2015年7月22日正式通車。

視頻

鱤魚大橋 相關視頻

實拍:淡綠的雅礱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