鰣魚 - 魚類動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鰣魚 - 魚類動物 |
中文學名;鰣魚 拉丁學名;Tenualosa reevesii 別稱;遲魚 界;動物界 綱;輻鰭魚綱 目;鯡形目 科;鯡科 屬;鰣屬 |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初夏時候入江,其他時間不出現,因此得名。產於中國長江下游,以當塗至採石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繼揚子鱷、中華鱘、白鱀豚、胭脂魚之後,長江鰣魚也遭遇種群危機。[1]
形態特徵
鰣魚 ,體長橢圓形,側扁。長約24厘米,大者達50厘米以上。
頭:頭側扁,前端鈍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後端達於眼後緣的下方。鰓耙
細密。鱗片大而薄,上有細紋;無側線,體側縱列鱗41~47;橫列鱗16~17。 腹:腹部狹窄,腹面有大形而銳利的棱鱗,排列成鋸齒狀的邊緣,腹鰭前為17~19,腹鰭後為12~15。腹鰭極小,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背鰭17~1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18~20。尾鰭深分叉,被有小鱗。
休背及頭部灰黑色,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尾鰭邊緣和背鰭基部淡黑色。鰣魚4~6月間生殖季節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產卵繁殖。食物主要為浮游生物,有時亦食其他有機物。
生活習性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入江而得名。平時生活于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體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當水溫達28℃左右時,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緩流、沙質底的江段繁殖。產卵時間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後親魚仍游歸海中。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覓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鰣魚在長江的產卵場,比較集中在鄱陽湖及贛江一帶,少數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極少數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則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產卵,上溯可達廣西桂平。鰣魚為濾食性魚類,主要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有時亦食硅藻及其它有機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游期間,親魚很少進食。性成熟年齡一般為3+齡。
地理分布
鰣魚為洄游性魚類,入江河產卵時魚群集中,形成捕撈旺季。主要產地在長江流域,以下游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見。
物種現狀
鰣魚在溯河產卵過程中,常結成大群。長江下游在1970年以前常年產量為500噸左右,1974年高達1500噸。由於過度捕撈繁殖親魚和索餌肥育的幼魚,造成補充群體急劇減少。此外,鰣魚的主要產卵場贛江的平流梯級樞紐工程的興建,阻斷了鰣魚的產卵洄游路線,破壞了產卵場。由於數種原因,鰣魚的資源急劇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始,鰣魚的種群數量已處於瀕危狀態。 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而今天,人們難睹鰣魚美麗的風采。
物種價值
鰣魚營養成分如下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質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1.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
2.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 3.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
4.鰣魚肉性味甘、溫,有滋體強身之功效,蒸食能補虛勞。將魚蒸出之魚油,塗於水火燙傷處,療效甚佳
藥用如下:
<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
<日用本草> :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荻芽帶鱗蒸食為佳。
<隨息居飲食譜> :鰣魚甘溫,開胃,潤髒,補虛
廣東有句話: 「春鯿,秋鯉,夏三黎」。 三黎即鰣魚.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脂肪中有一層不飽和脂肪酸,在蒸熟的時候有一種獨特的香味,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9克、不飽和脂肪17克,是我國名貴魚類之首,亦為長江三鮮之首。 鰣魚之說:鰣魚最為嬌嫩,據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況且鰣魚不能離開水面,出水即亡,因此運往京師一定要快速行進,以保持其新鮮。著名評話家王少堂在他的 <宋江> 一書中,對鰣魚的特性有段描述:「鰣魚生得最嬌。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麼得人喜歡的原因。
市場動態
1968年,順德區勒流鎮黃連市場,鰣魚成魚每市斤零售價0.30-0.40元。
1972年,順德區勒流鎮黃連市場,鰣魚成魚每市斤零售價1.00-1.20元。
1990年,順德區勒流鎮黃連市場,鰣魚成魚每市斤零售價10-13元。
2000年,順德區龍江鎮甘竹灘海鮮酒家,鰣魚成魚的收購價為每市斤200-220元。海鮮酒家售給食客價,每市斤260-280元。 從歷年數據可分析得知,扣除物價因素,鰣魚的年產量確實波動較大,而且近年來產量極低,鰣魚價格極貴,但是,最終鰣魚的大規模繁育技術會被突破。
鰣魚說
1.相傳古時楚國某地,有個精明能幹的婆婆要求她的兒媳也要像自己一樣能幹。一天,她要親自考察一下剛過門的媳婦的烹調手藝如何。這一天婆婆特地買回一條鰣魚,吩咐新媳婦去燒成菜。新媳婦也想一顯身手,討得婆婆的歡心。她連忙操起刀來,三下五去二將鰣魚的魚鱗全部刮掉。舊時的媳婦在家中沒有地位,處處要察顏觀色,她見婆婆非常不悅,便悟出是自己做得不對了。於是,她連忙將魚鱗收拾起來,並用絲線穿起放在魚肉上面,然後把魚放在籠屜上用大火蒸。魚蒸熟後,因鱗下肥油慢慢滲入魚體,使魚更加鮮美可口,公婆見了這才十分高興,並告訴兒媳,為何吃鰣魚不去鱗的道理:因為鰣魚那鮮美的味道都在細小的魚鱗上,烹製時如將魚鱗刮去,魚肉的味道就連普通的魚都不如了,所以一般不去鱗。從此後,婆婆逢人就誇她的兒媳如何聰明賢慧,如何會做飯燒菜。從此,這位新媳婦獨創的清蒸鰣魚也就名揚天下了。 2.又據傳說,當年慈禧太后喜吃鰣魚。有一年秋天,慈禧傳下聖旨,要吃蒸鰣魚,並要求所做出的鰣魚既要保持其獨特的風味,又不能讓太后吃起來太麻煩。御膳房裡的廚師們一個個束手無策、焦急不安。因為誰都知道,如果魚沒有做好,說不定會招來禍殃。正在十分為難之際,有個來自蘇州松鶴樓的廚師,名叫阿坤,自告奮勇地報名完成這項任務。此人手藝高明,曾多次得到慈禧太后的讚賞。這一次,他想了許久,終於想出了一個高招:他將鰣魚的鱗先刮下來,漂洗乾淨,裝進一個紗袋中紮緊,再在蒸籠的蓋頂上釘一鈎釘,將裝有魚鱗的紗袋掛在鈎上,並將紗袋對準下面的魚碗,然後用文火將魚蒸熟。在蒸製的過程中,魚鱗中的油汁全都滴進了魚碗中,保持了鰣魚的鮮味,吃的時候也不用一個個去找小魚鱗了。阿坤做好鰣魚後送上膳桌,慈禧頓覺格外新鮮:只見青玉瓷海碗中,臥着一尾熱氣騰騰的鰣魚,乳白色的魚湯上飄浮着一層淡黃色的魚油,魚身上撒着殷紅色的火腿丁,紫色的嫩薑芽,碧綠的香蔥,襯着雪白的魚身,一看就覺味道不錯。慈禧看到這碗魚,滿面愁雲頓時消散。她一連喝了好幾口湯,吃了魚肉,高興地連連稱道:「這才是真正的鰣魚佳肴,又嫩,又香,又肥,又鮮!」她立即傳旨重賞阿坤。
長江三鮮 鮰魚 鰣魚 刀魚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真正的長江鰣魚是不是已經絕種了? , 知乎,2018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