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鮮白茅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茅根,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白茅多年生草本,生於路旁向陽乾草地或山坡上,分布於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春、秋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鱗片狀的葉鞘,洗淨,鮮用或扎把曬乾。 白茅根根莖呈長圓柱形,直徑2至4毫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皺紋,環節明顯,節間長1至3厘米。體輕,質韌,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多具放射狀裂隙,有時中心可見一小孔。氣微,味微甜。以條粗、色白、味甜者為佳。 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白茅根、茅根炭,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白茅根主治: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用於吐血,尿血,熱淋,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熱病煩渴,胃熱嘔噦,咳嗽。[1]

白茅根
白茅根
原圖鏈接 來自360百科
白茅根

基本介紹

中文學名: 白茅根

中文別名: 茅針、茅根、白茅

二名法: Imperata cylindric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 百合綱 Liliopsida

亞綱: 鴨跖草亞綱 Commelinidae

目: 莎草目 Cyperales

科: 禾本科 Gramineae

亞科: 黍亞科 SubFam. Panicoideae

族: 高粱族 Trib. Andropogoneae

屬: 白茅屬 Imperata

種: 白茅根

植物介紹

形態特徵

白茅(學名:Imperata cylindrica )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干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

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余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內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內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葯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摺疊別名

茅根、蘭根、茹根(《神農本草經》),地菅、地筋(《名醫別錄》),白花茅根(《日華子本草》),地節根(《青海藥材》),茅草根(《江蘇植藥志》),甜草根(《河北藥材》),絲毛草根(《中藥志》)。

來源

白茅根,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茅根。為禾本科植物白茅l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K.Hubb的根莖。全國各地均有產,但以華北地區較多,生於低山帶平原河岸草地、沙質草甸、荒漠與海濱。[1]

地理分布

分布於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亞、高加索及地中海區域。模式標本采自法國南部。產於中國河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陝西新疆等北方地區;生於低山帶平原河岸草地、沙質草甸、荒漠與海濱。

功能介紹

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肺熱喘急,胃熱噦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腫,黃疸。

①《本經》:"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②《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③《日華子本草》:"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④《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⑤《綱目》:"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⑥《本經逢原》:"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干紫不起。" ⑦《動植物民間藥》:"治腳氣。"

利尿作用

白茅根煎劑和水浸劑灌服,對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給藥5-10天,利尿作用最為明顯,20天左右即不明顯。但所用劑量特別是動物進水量均不清楚,又無對照組,尚需進一步研究。也有人認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與其所含的豐富鉀鹽有關。

止血作用

白茅根粉能明顯縮短兔血漿的復鈣時間。但白茅根含鈣較多,可能干擾實驗結果。白茅根粉撒於犬或兔的股動脈出血處,壓迫1-2分鐘,有止血作用。臨床用白茅根治療鼻衄。

治療急性腎炎

有較好效果,可以縮短病程。據數十例的觀察,服藥後通常在1~5天內小便即顯著增多,每日可達1500~3000毫升左右。隨之水腫即漸消失,高血壓及尿檢變化亦漸好轉而趨正常。據部分病例統計,水腫消失時間平均約4~5天或1周左右;血壓恢復正常時間在5~20天,平均7~9天;尿檢變化平均消失時間,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於慢性腎炎亦有利尿消腫及一定的降壓作用。但對肝臟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腫,則無利尿消腫作用或作用不顯著。因此有人推測,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於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從而使腎血流量及腎濾過率增加而產生利尿效果;同時腎缺血改善,腎素產生減少,使血壓恢復正常。故對急性腎炎療效良好,慢性腎炎療效較差,而對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腫幾不奏效。服藥期間除個別有輕微頭暈或噁心外,未見不良反應。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干品)半斤,洗淨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連服1~2周或至痊癒。亦有配合大薊、小薊、生地或麻黃組成複方治療。服藥同時,須注意臥床休息,限制水、鹽的攝入,保暖。必要時可適當加用其它藥物控制併發症及感染病灶等。

治療急性傳染性肝

用白茅根(干品)2兩,水煎,每日兩次分服。治療28例,結果臨床治癒(45天內主要症狀、體徵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21例,好轉(臨床症狀好轉,45天內各項肝功能的數值下降超過半數,或45天後完全恢復正常)7例。治療後,主要症狀大多在10天內消失,肝脾腫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轉氨酶經45天後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黃疸指數平均20.15天全轉正常。未見副作用。

抗菌作用

白茅根煎劑在試管內對福氏及宋內氏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對志賀氏及舒氏痢疾桿菌卻無作用。 對心肌86Rb攝取量的影響

白茅根水醇綜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對86Rb的攝取量增加。

家兔灌服煎劑25g/kg,36小時後活動受抑制,運動遲緩,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復。靜脈注射10-15g/kg,則出現呼吸增快,運動受抑制。1小時後逐漸恢復,劑量增加至25g/kg,6小時後死亡。

其他作用

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對骨骼肌的收縮及代謝有抑制作用。此外還有鎮靜、解熱鎮痛、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水腫、黃疸等作用。

營養價值

白茅根知識介紹:白茅根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莖。白茅多年生草本,生於路旁向陽乾草地或山坡上,分布於東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春、秋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鱗片狀的葉鞘,洗淨,鮮用或扎把曬乾。

白茅根根莖呈長圓柱形,直徑2至4毫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皺紋,環節明顯,節間長1至3厘米。體輕,質韌,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多具放射狀裂隙,有時中心可見一小孔。氣微,味微甜。以條粗、色白、味甜者為佳。

白茅根補充信息: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白茅根、茅根炭,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白茅根適合人群: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禁服。

白茅根食療作用:白茅根味甘,性寒;歸心、肺、胃、膀胱經;性緩入血,降而有升

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的功效

主治血熱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紫癜,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喘咳,小便淋瀝澀痛,水腫,黃疸。 白茅根做法指導:

1. 白茅根忌犯鐵器。切制白茅根忌用水浸泡,以免鉀鹽丟失。

2. 臨床可單用該品,或與小薊、梔子、側柏葉、牡丹皮等配伍,以增清熱涼血止血之效。

3. 熱病津傷口渴,輕者可單用鮮品煎湯代茶飲,重者可配鮮石斛,天花粉、蘆根等,以增強清熱生津止渴之功。

4. 熱結膀胱,小便淋瀝澀痛者,可與生石韋、冬葵子滑石等配伍。

歷史出處

出處

1.《本草經集注》。

2.《本草圖經》: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3.《綱目》:茅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雲,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別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

原形態

白茅(《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誌》),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莖密生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節,節上有長4~10毫米的柔毛。葉多叢集基部;葉鞘無毛,或上部及邊緣和鞘口具纖毛,老時基部或破碎呈纖維狀;葉舌干膜質,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根生葉長,幾與植株相等,莖生葉較短。

圓錐花序柱狀,長5~20厘米,寬1.5~3厘米,分枝短縮密集;小穗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4毫米,基部密生長10~15毫米之絲狀柔毛,具長短不等的小穗柄;兩穎相等或第一穎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質外,余均膜質,邊緣具纖毛,背面疏生絲狀柔毛,第一穎較狹,具3~4脈,第二穎較寬,具4~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內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尖,兩側略呈細齒狀;內稃長約1.2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劃、不同的數齒;雄蕊2,花葯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枚,深紫色。穎果。花期夏、秋季。

理化性質

摺疊化學成份===原形態===

根莖含蘆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薏苡素(coixol),羊齒烯醇(fernenol),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異山柑子萜醇(isoarborinol),白頭翁素(anemonin);還含甾醇類: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糖類,多量蔗糖(sucros),葡萄糖(glucose)及少量果糖(fructose),木糖(sylose);簡單酸類:枸櫞酸(citt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及蘋果酸(malic acid)。

理化鑑別

1.取該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熱回流1h,濾過。取濾液1ml蒸乾,殘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濃硫酸1-2滴,顯紅色,漸變成紫色、藍紫,最後呈污綠色。

(2)取該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濾過。濾液濃縮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試液1ml,置水浴中加熱,發生棕紅色沉澱。

白茅根性狀鑑別

根莖長圓柱形,有時分枝,長短不一,長30~60cm,直徑2-4m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光澤,具縱皺紋,環節明顯,節上殘留灰棕色鱗葉及細根,節間長1-3cm。體輕,質韌,折斷面纖維性,黃白色,多具放射狀裂隙,有時中心可見一小孔。氣微,味微甜。以條粗、色白、味甜者為佳。顯微鑑別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小細胞,有的含硅質塊。皮層較寬,最外為1-4列纖維,壁厚,木化;葉跡維管不10餘個,環列,有限外韌型,具束鞘纖維,其旁常有裂隙;內皮層細胞內壁增厚,有的有硅質塊。中柱內散有多數維管束,有限外韌型,近中柱鞘的維管束小而密,由纖維相連成環。中央常成空洞。

白茅根粉末特徵

白茅根粉末黃白色。

①表皮細胞平行排列,每縱行列多為1個長細胞與2個短細胞(1個木栓細胞及1個硅細胞)相間排列,偶見1個短細胞介於2個長細胞之間。

②內皮層細胞長方形,一側壁甚薄,另一側壁增厚,層紋及孔溝明顯,壁上有硅質塊。

③中柱鞘厚壁細胞類長方形;根莖莖節處中柱鞘細胞呈石細胞狀。

④下皮纖維常具橫隔。此外,有木纖維。

相關信息

本草圖經

茅根,今處處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針,俗間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潔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綱目

茅有數種,夏花者為茅,秋花者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謂不同,《詩》雲,白華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別錄》不分茅、菅乃二種,謂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蓋二物之根狀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併名菅也。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本經》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視有光。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入秋抽莖開花成穗,如荻花,結實尖黑,長分許,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細竹根,無節而微甘,亦可入藥,功不及白茅,《爾雅》所謂白華野菅是也。黃茅似菅茅,而莖上開葉,莖下有白粉,根頭有黃毛,根亦短而細硬,無節,秋深開花穗如菅,可為索綯,古名黃菅,《別錄》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璚茅,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香芬,可以包藉及縮酒。芭茅叢生,葉如大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

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致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止吐衄諸血,傷寒噦逆,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白茅,解白薯莨、南椰等中毒,用根煎水飲,亦為清涼利尿劑。

本經

主勞傷虛贏,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

別錄

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日華子本草

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

滇南本草

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本經逢原

白茅根,《本經》主治勞傷虛贏者,以甘寒能滋虛熱,而無傷犯胃氣之虞也。言補中益氣,胃熱去而中氣復,是指客邪入傷中州,漸成虛贏而言,非勞傷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氣,五淋疼熱及痘瘡干紫不起。

動植物民間藥

治腳氣。

本草經疏

勞傷虛羸,必內熱,茅根甘能補脾,甘則雖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內熱,故主勞傷虛羸。益脾所以補中,除熱所以益氣,甘能益血,血熱則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寒涼血,甘益血,熱去則血和,和則瘀消而閉通,通則寒熱自止也。小便不利,由於內熱也,熱解則便自利。淋者,血分虛熱所致也,涼血益血,則淋自愈,而腸胃之客熱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補血涼肝,則筋堅矣。血熱則崩,涼血和血,則崩自愈矣。血熱則妄行,溢出上竅為吐、為咯、為鼻衄、齒衄,涼血和血,則諸證自除。益脾補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腫黃疸,而兼理傷寒噦逆也。

本草求原

白茅根,和上下之陽,清脾胃伏熱,生肺津以涼血,為熱血妄行上下諸失血之要藥。

醫學衷中參西錄

白茅根必用鮮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後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時,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驗,遠勝干者。

本草正義

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乾燥,又不粘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噦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汁液,雖降逆而異於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並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泄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泄之實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齦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郁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

相關視頻

白茅根的作用與功效與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