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是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古詩。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是天寶四載秋(745)作於魯郡瑕丘(今充州)。

整首詩神韻飛動,感人至深。詩開篇便以猛虎喻友人,直言道出張十四因秉性剛直不阿,難以避免被人排擠、迫害的遭遇,以淮陰侯作比擬。

字裡行間充滿着憤懣與不平。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理想的未來的深切嚮往。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1]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

猛虎伏尺草,雖藏難蔽身。有如張公子,骯髒在風塵。

豈無橫腰劍,屈彼淮陰人。擊築向北燕,燕歌易水濱。

歸來泰山上,當與爾為鄰。

作品譯文

猛虎隱伏在尺把長的草叢,藏腿難蔽身。 有如咱張公子,飛揚跋扈在風塵。

難道你沒有橫腰而系的寶劍?只是韓信當初在淮陰的時候也受盡委屈。

你現在要擊築去向北燕,在易水濱高唱燕歌。

等你歸來,我們相聚泰山上,我們一起隱居,當個好鄰居。

詞句注釋

堯祠:祭祀堯帝的祠堂,在充州城東泗河金口壩附近,拿圮。張十四I李白友人,生平不詳。

猛虎:喻張十四。

張公子:即漢成帝劉驁。這裡借指張十四。

屈彼淮陰人:漢淮陰侯韓信失意落泊時,曾忍受淮陰惡少的胯下之辱,而終於功成名就。這裡以忍辱全志的韓信比擬張十四。

作品鑑賞

詩中並沒有對堯祠一蒂景物描寫,而是引用典故,藉以抒發感慨,排道悒憤。繼而詩人張開想象的羽翼,馳聘於人間天上,古往今來,任感情的波瀾起伏變幻組合。懷着美好的願望入京,又經受幻想的破滅的失望而引起憤慨。人生無常,詩人感想萬千,宣洩於詩中。表現了詩人豁達奔放的襟懷、崇高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也表達詩人對當時朝廷感到失望而歸隱山林之意。

首兩句:意思是猛虎伏淺草始終難以遮掩猛虎的身體,猛虎喻友人。

第三、四句:「骯髒」二字表明張公子正直不阿的態度,「風塵」明指社會,暗指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奸佞得志,賢才受辱的黑暗政治。「骯髒」與「風塵」形成鮮明的對比,直言道出張十四因秉性剛直不阿,難以避免被人排擠、迫害的遭遇。暗喻是由於朝廷昏庸、權貴排斥,使詩人的政治抱負根本無法實現,而感到惆悵、苦悶以及憤懣。

第五、六句:「豈無橫腰劍,屈彼淮陰人」是用了淮陰侯韓信受辱之典,意在表達猛虎伏淺草終莫能掩。在詞語的運用上,也表現出獨有的特色。上句「豈無橫腰劍」中的「豈」字與下句「屈彼淮陰人」中的「屈彼」二字,前後呼應,不但增強了語氣,而且一個威武不屈之士的形象也一躍然而出,表現出極大的力量。

第七、八句:「擊築向北燕,燕歌易水濱」無疑是借荊軻於易水河畔辭別高漸離之典,贊其為豪氣英雄。如此,於風塵漂泊中的張十四偉直不阿的形象躍然紙上。

末兩句:明確指出詩人希望能與張十四一起隱居,反襯出詩人的政治抱負落空,使詩人感到失望而歸隱山林。

全詩藉助送別張十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理想的未來的深切嚮往。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

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唐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3]

視頻

「最」低調的大詩人:一首詩擊敗李白杜甫

古代最「狂」詩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