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都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都區地處中原腹地,位於中原經濟區規劃核心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核心輻射的要塞,是許昌市的中心城區。為中共許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截至2013年,魏都區轄12個街道和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97個社區。擁有漢魏古城灞陵橋春秋樓曹操射鹿台、曹丕登基受禪台、神醫華佗墓等三國古蹟60多處。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1]

地理環境

位置

魏都區位於許昌市中心城區,北緯34°03′,東經113°48′。

地形

地形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為山前沖積的緩平低崗,最高海拔95米;其餘是黃淮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最低處海拔65米。坡降為1∶1000。河流屬淮河流域潁河水系,清潩河、清泥河分別自北向南流過市區,另有運糧河、幸福河、康廟溝等均屬季節性河流。

氣候

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常年主導風為東北風。年平均氣溫為14.7℃,1月平均氣溫0.6℃,極端最低氣溫-17.4℃;7月最熱,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氣溫41.9℃。年積溫5353℃,年平均無霜期217天,年均日照2181.3小時。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魏都區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為498087人,其中0-14歲人口為63699人,占常住人口的12.79%;15-59歲人口為381328人,占常住人口的76.56%;60歲及以上人口為53060人,占常住人口的10.65%,其中60-64歲人口為17828人,占常住人口的3.58%,65歲及以上人口為35232人,占常住人口的7.07%。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3.95%,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8%,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7%,其中60-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0.06%,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1%。全區老年人口呈現持續增加趨勢;從人口的再生產類型看,全區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已經呈現出年輕人隨着年齡減小,人口數減少的趨勢。

民族

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蒙古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瑤族白族土家族畲族高山族等13個少數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6%。少數民族分布具有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經濟

綜述

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21.8億元,比2003年增長17.2%,其中第一產業增長4.3%、第二產業增長25.5%、第三產業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6.8∶43.5∶49.7調整為5.8∶45.7∶4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5億元,比2003年增長57.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288萬元,比2003年增長32.6%。農民人均純收入4323元,比2003年增長13.6%。全區經濟運行良好,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改區生產總值的3.3%,工商稅收占財政收入的92%。

2011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74.4億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2億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長25.5%;固定資產投資65億元,是2006年的4倍,年均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億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長19%。

2013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4.9億元,比2012年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比2012年增加值31億元,增長14.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億元,比2012年增長26.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比2012年增長2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6億元,比2012年增長14%;進出口總額3.1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0元,比2012年增長10%。

第一產業

截至2012年,夏糧實際播種面積15705畝,比2011年播種面積擴大210畝,比2011年增加了1.4%;夏糧單產達到465公斤;總產將達到7301噸,比2011年增產140噸,比2011年增長了2%。夏收蔬菜面積5204畝,與2011年同期持平,蔬菜產量達到了22813噸,與2011年持平略增;食用菌產量170噸,比2011年同期增長3%。

第二產業

2013年,魏都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8億元,比2012年增長46%;實現利潤1.1億元,增長48.2%,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38。民營科技園區年工業總產值28億元,年實現利稅2.9億元。全省首個由民營企業投資、政府補助,採取BOT模式興建的宏源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投入試運行,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鹿鼎實業無內胎車輪生產線、世紀通訊工藝塔生產線等12個項目竣工投產,長江國際商貿城一期啟動招商。

第三產業

截至2013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完成41.3億元,稅收突破4億元,綠洲大廈、揚子大廈商務樓宇封頂招商,曹丞相府藏兵洞項目建成開放,銀都國際樓宇營業額突破億元。成立全省首家區級貿促會,區電子行業協會掛牌。產業集聚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比2012年增長20%;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5億元,比2012年增長27%。各類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近千家,其中從事經營少數民族傳統食品及清真飲食的就有500餘家,從業人員3500人,全區民族經濟總產值達600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0.4億元,增長15.8%。

截至2013年,簽訂「東西合作」項目13個,協議金額7.9億元。全年完成市外引資11億元,其中省外引資6.2億元;外商直接投資完成350萬美元,占市外引資目標的103%;完成出口創匯1900萬美元,占市定目標的115%。引進中城建、中奧鑫天文體廣場等戰略投資企業和項目。39個重點產業項目完成投資54.1億元,其中9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6.6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19.6%。皮毛皮件廠生產的「全裘帽子」遠銷歐美,年出口銷售收入400萬元;德源回族產品暢銷中南五省;鴻福樓飯莊被市旅遊局、市民族宗教局命名為「許昌少數民族涉外旅遊定點飯店」。東大街道現有少數民族企業和社區服務網點520個,攤點300餘個,少數民族經濟占整個轄區經濟的60%以上。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年降水量579毫米,無霜期217天。境內較大的河流有北汝河、潁河、雙洎河和清泥河,水資源總量年平均5.1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總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73.9平方公里,郊區土壤分為潮土、沙礓黑土、褐土3類。

社會事業

教育

魏都區承擔着市區大部分的義務教育及學前教育任務,以及市區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的管理職能。

截至2013年11月26日,魏都區現有中小學38所,其中:公辦中學5所,公辦小學2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廠辦學校1所,民辦中學1所,民辦小學2所,在編教職工13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257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7%;職員教輔人員5人,占教職工總數的0.4%;工勤人員23人,占教職工總數的1.7%。 [18] 初中7所,教職工編制287個,在編教職工287人,其中專任教師276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6%;職員教輔人員3人,占教職工總數的1%;工勤人員8人,占教職工總數的3%。小學29所,教職工編制998個,在編教職工998人,其中專任教師981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8.3%;職員教輔人員2人,占教職工總數的0.2%;工勤人員15人,占教職工總數的1.5%。

科技

河南省(魏都)民營科技園區始建於2003年3月,擁有11萬伏變電站3座,電力供應充足;污水處理廠2家,日處理污水能力12萬噸,遠期可達到20萬噸;實行集中供熱,供熱能力150T/H,園區內道路、供水、通訊、醫療、教育等設施完善。園區入駐企業130餘家,總投資2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0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3家。

民生

全區涉及民本民生支出占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達70.1%,「十項民生工程」全面落實。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183套。五一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功創建「全省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示範區」。全區城鎮新增就業16510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870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

交通

魏都區有優越的區位優勢。魏都區地處中原。市區距離省會鄭州80公里,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50千米,有高速公路直達機場。高速公路直通山東、安徽、湖北、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兩大戰略工程在周邊經過。

京廣高鐵縱貫南北,地方鐵路橫貫東西,107國道、311國道穿境而過,京珠高速公路與許昌至南陽、許昌至蘭考到日照、許昌至登封到洛陽、許昌至扶溝到亳州的高速公路以許昌市為中心形成「米」字形的高速公路框架。高速公路與轄區內密如蛛網的縣鄉公路相互銜接,構成了縱橫交織的交通運輸網絡。

景點景區

許昌霸陵橋

許昌霸陵橋,其中「霸陵橋」有時又寫作「灞陵橋」。許昌西郊的石樑河上,今日仍橫臥着青石砌成的灞陵橋,橋頭,豎有「漢關帝挑袍處」古碑,為明代總兵左良玉墨跡;新塑關羽挑袍巨大雕像。

灞陵橋關帝廟

灞陵橋東,橋西,是灞陵橋關帝廟。據《許昌縣誌》載,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當地義士王宏道捐地三十畝,經多方資助而建成此廟。關帝廟山門楹聯曰: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騁時勿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關帝廟後院利用圍牆建造的東西對稱的回廓之中,彩繪46幅關羽生平事跡壁畫。廟院東鄰為桃園,

灞陵橋關帝廟

塑有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塑像。

許昌春秋樓

許昌春秋樓文物景區位於許昌市中心,歷史上曾以關公宅、武安王廟、關王廟、「兩院英風」廟、關夫子祠、及關帝廟稱之。是一處明清風格的古建築群,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遊景區。現存春秋樓古建築群,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歷經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一宅分兩院」的基本格局,外院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春秋樓、關聖殿以一重、二重、三重檐的建築風格獨具特色,內院亭、台、樓、閣錯落有致。西與文廟毗鄰,

許昌春秋樓「文武」二聖並祀實為全國少有,尤其是景區主體建築關聖殿高達33米,內塑15米高的關公塑像

曹丞相府景區

曹丞相府景區位於許昌市老城中心的繁華地帶,是在原來曹操大營和辦公的遺址上恢復重建的,是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

歷史文化

名人

魏都區灌夫:(?-前131)

姜子牙

西漢潁陰(今許昌)人,字仲孺。

灌孟:西漢潁陰(今許昌)人。原名張孟。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滅商,河南許昌人。

徐庶: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彧: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攸: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文化類別

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築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