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雄火車站 (歷史建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雄車站
圖片來自隨意窩

高雄車站帝冠式站體是一座位於臺灣高雄市歷史建築,地址為三民區建國二路318號,2003年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歷史建築[1]

帝冠式站體建於日本統治臺灣時代末期,於1941年6月22日完工啟用,是高雄車站 (包括「高雄驛」) 第三代及遷至現址的第一代站體。站體造型類似「高」字,內部採西式格局挑高設計,外觀採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擁有中國唐代的「唐博風」屋頂,型似皇帝之帽,又被稱為帝冠樣式建築。帝冠式站體原為車站的出入口大廳,整體建物似「凸」字形,帝冠式站體為凸出部分,其餘部分包括在後方往鐵路方向的售票大廳、鐵路餐廳、及站長室。售票大廳和鐵路餐廳在2002年帝冠式站體遷移工程時被一併拆除,部分牆壁被切割保存,站長室則在2012年被拆除,不過在地下化高雄車站站體定案的設計中,帝冠式站體預定將移回面對中山路路口的原址,做為地下化站體主要往南的地面出入口繼續使用,整體工程預定於2025年完工。

帝冠式站體作為高雄車站的出入口大廳一直到2002年,因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新站體工程需要而必須停用遷移。在遷移工程於2002年8月底完成後,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接管並修建為「高雄願景館」,館內敘述著高雄的歷史及在多項重大工程完工後期許的蛻變。2011年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決定不繼續借用帝冠式站體,願景館因而關閉。帝冠式站體被閒置到2013年,為了展示鐵路地下化設計、計畫、和進度,由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修建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對外開放至今。

歷史

高雄車站大廳 (1941年至2002年)

1941年6月22日:高雄驛落成,造型類似「高」字型,內部採西式格局挑高設計,外觀採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擁有中國唐代的「唐博風」屋頂,型似皇帝之帽,又被稱為帝冠樣式建築。

  • 縱貫線鐵路臺南—打狗段於1900年通車後,於今日高雄港車站處設立打狗停車場作為縱貫線端點站。1907年,由打狗另闢「鳳山支線」:經三塊厝、大港埔至九曲堂,此後陸續延伸至屏東,為今屏東線之前身。
  • 隨著鐵路客運量與貨運量顯著增加,車站漸不敷使用,因此配合都市計畫,於當時仍屬未開發地帶、腹地寬廣的大港埔興建新車站;另外也一併將新車站周圍的新市區開發納入考量。新車站於1933年動工興建,1940年完工,1941年6月22日高雄車站正式啟用,同日原高雄車站改稱高雄港車站。
  • 新高雄站址距鳳山支線時代即有的三塊厝驛極近,稍後便在客貨運方面完全接替業務,終至廢止。

配合縱貫線全線雙軌化及鐵路電氣化而興建的高雄後站於1971年10月31日完工啟用,帝冠式站體作為前站大廳繼續使用。

高雄願景館 (2003年至2011年)

帝冠式站體決定在鐵路地下化中被保留,但後方的售票廳及鐵路餐廳則被拆除,僅餘部分外牆保存。為了配合鐵路地下化新站體工程,站體需要向東南移動82.6公尺至原長途客運站用地保存,並由高雄市工務局修建為「高雄願景館」。移動工程於於2002年3月28日開工,至8月底完工,其中主要包括截斷原有地基和移動路線的整地及加固。

高雄願景館於2003年正式開館營運,願景館內部有許多陳設,諸如『風景明信片區』讓參觀者可以將思念與祝福的話語,轉變成為地面的LED跑馬燈。『多功能展示區』利用可活動的輪架,讓場地空間大小可以輕易的做變化,除了可以拿來做靜態的展示外,還可供電影的放映、大型演講、甚至舞會的使用。『多媒體歷史迴廊區』則是利用腳底下的電視牆、與一旁成列的液晶螢幕,對高雄往日風貌做一系列的回顧。『都市計劃市政展示區』裡頭則陳列了許多近期市政建設、重大工程的模型。以及『3D虛擬互動區』,讓參觀者以虛擬實境的方式飛越高雄港、愛河、光之塔,其他展區還包含旅客留言板、風的祝福廣場、保存牆、願景橋、鐵路文化棧道。

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 (2013年至今)

  • 2013年11月2日:鐵路改建工程局將舊站房修建為「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設置國內首座鐵路地下化工程展示館。

配合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運用舊高雄車站帝冠式站體展示鐵路地下化工程介紹,展出包括鐵路歷史圖片、實體鐵路文物等珍貴資料,為臺灣第一座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展示館,於2013年11月2日正式啟用,特此詩人余光中也為本展館創作詩文,名為「記憶深長」[2]

開館時間

  • 每週二~日:10:00~18:00
  • 週一休館

參考文獻

  1. 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5-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1). 
  2. 首座「鐵路地下化展示館」開幕啟用 詩人余光中新作發表增添光采. 台灣地方新聞. 201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