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陽台·西湖春感 (宋)張炎

高陽台·西湖春感 (宋)張炎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

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

更淒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

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

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閒眠。

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目錄

訴不盡的亡國愁 - 張炎

張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年號樂笑翁。祖籍陝西鳳翔。六世祖張俊,宋朝著名將領。父張樞,「西湖吟社」重要成員,妙解音律,與著名詞人周密相交。[1]

張炎是勳貴之後,前半生居於臨安,生活優裕,而宋亡以後則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

是婉約派詞人,追念故國之思不是直接傾瀉而出,而採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見飛花、怕聽啼鵑」委婉的方式來表達。

《高陽台·西湖春感》:是一首寫春暮時景的詠物詞。寫春天的景色等是實寫,寫內心的亡國之痛則是虛寫。以景示情,以情帶景,堪稱「郁之至,厚之至」。[2]

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3]

譯文[4]

這首《高陽台 西湖春景》是張炎的代表作之一。寫於宋亡之後,詞人重遊西湖時寫的。西湖的春日美景,曾經繁華豪奢的西湖已成過往歷史,此詞寫的極度淒涼哀婉,風格又空靈優雅。

黃鶯巢居在密葉之間,柳絮輕輕飄落在湖面。斜陽已近暗淡,斷橋處有返家的歸船。

還能有幾番春遊?賞花又要等到明年。

春風且陪伴著薔薇留住吧,因為等到薔薇開花時,春光已經非常可憐。

更令人感覺淒楚不堪,掩隱在萬綠叢中的西泠橋畔,

昔日是何等的熱鬧喧闐,如今卻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煙。當年棲息在朱門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飛向何邊?

往日風景幽勝的去處,只見處處長滿苔蘚,荒草掩沒了亭台曲欄,就連那些清閒的白鷗,也因新愁而白了發顛。

我再也沒有心願,去重溫縱情歡樂的舊夢,只把自家的層層大門緊掩,喝點悶酒獨自閒眠。

請不要拉開窗簾,我怕見那飛花片片的聲音,更怕見那悲切的聲聲啼鵑。

注釋

①接葉巢鶯:杜甫詩:「接葉暗巢鶯。」

②斷 橋:西湖孤山側橋名。

③西 泠:西湖橋名。 

④韋 曲:在長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諸韋世居此地,因名韋曲。

⑤斜 川:在江西廬山側星子、都昌二縣間,陶潛有游斜川詩,詞中借指元初宋遺民隱居之處。

⑥見說二句:沙鷗色白,因說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頭。

⑦辛棄疾《菩薩蠻》詞:「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5]

鑑賞

此詞是張炎在南宋滅亡後重遊西湖時所作的一首詞,從形式上看是「舊瓶裝新酒」,借西湖觀感這一舊話題抒發亡國之痛烈心情。《藝衡館詞選》引麥孺博雲「亡國之音哀以思」。陳廷焯在《白雨齋詩話》評是詞為「淒涼幽怨,郁之至,厚之至」。[6]

上闋

起句寫春深美景,平和舒緩。「接葉巢鶯,平波卷絮」,從寫景起筆,用平緩的筆調寫出了春深時景。

張詞的頭一句就化用杜詩「接葉暗巢鶯」。在密密麻麻的葉叢里,鶯兒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寫輕絮飄蕩,被微波捲入水中「斷橋斜日歸船」「斷橋」,一名段家橋,地處里湖與外湖之間,其地多栽楊柳,是遊覽的好去處。

張炎在這裡寫的,正是抵暮始出的「歸船」。遊船如舊,而心情已不再。筆鋒一轉,「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點出良辰美景仍在,卻是春暮時刻,未幾花將凋謝,只好靜待明年了。

「春逝」的哀感瀰漫於胸,只好輓留春天。「東風且伴薔薇住」,意思是說:東風呀,你伴隨著薔薇住下來吧。而薔薇花開,預示著春天的即將結束。

「到薔薇、春已堪憐」,春光已無幾時,轉眼就要被風風雨雨所葬送。「更淒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儘管春天尚未歸,西泠橋畔,卻已是一片觸目驚心的荒蕪。筆意剛酣暢,卻又轉為傷悲。西泠橋是個「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但現在只剩下「一抹荒煙」,今昔對比之強烈,已觸著抒發亡國之痛的主題了。

下闋

起筆令人一振。「當年燕子知何處?」此句代用劉禹錫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詞在劉詩基礎上進一步點明瞭自己的故國之思。

「韋曲」唐時韋氏世居地,在長安城南,「斜川」位於江西星子縣,陶淵明曾作《游斜川》詩,這裡指西湖邊文人雅士遊覽集會之地。

「苔深」、「草暗」形容荒蕪冷落之狀。當年的繁華風流之地,只見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尋不到它的舊巢。而且不光如此:「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詞人暗用了辛棄疾的兩句詞:「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意謂連悠閒的鷗,也生了新愁。白鷗之所以全身發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鷗的白頭來暗寫自己的愁苦之深。

「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閒眠」,此二句既說現在的倦怠失意,又點出自己從前的身份:貴公子和隱士。「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開簾」照應「掩門」,「飛花」照應「卷絮」,「啼鵑」應「巢鶯」,首尾呼應,營造了一種花飄風絮,杜鵑啼血的悲涼氛圍。

張炎此詞用鳥聲結尾,這就使詞有淒切哀苦的杜鵑啼泣之聲,餘音裊裊,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