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琨
出生 1933年11月4日
國籍 中國上海金山
職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高琨,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華文媒體譽之為「光纖之父」、普世譽之為「光纖通訊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高錕於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亞洲新聞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勳章。

2018年9月23日,高錕病逝於香港,終年84歲。

人物生平

1934年12月5日年出生在上海陸家嘴,住在英租界。父親是國際法庭的法官,弟弟高珏,

祖父高吹萬是晚清著名詩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員。

入學前,父親聘老師回家,教導高錕和高珏讀四書五經。10歲,高錕就讀世界學校(今日的國際學校),需要讀中文之外,也要讀俄文和德文,學校聘請留德的學者回來教授,高錕開始接觸中國之外的人事文化。

高錕小時候住在一棟五層樓的房子裡,五樓就成了他童年的實驗室。童年的高錕對化學十分感興趣,曾經自製滅火筒、焰火、煙花和曬相紙嘗試自製炸彈。最危險的一次是用白磷粉混合高氯酸鉀,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濕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乾之後扔下街頭,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途人。後來他又迷上無線電,很小便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不斷成長 1948年全家移居香港。1949年,又移民台灣,他進入聖若瑟書院就讀。中學畢業後,他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當時港大沒有電機工程系,他遠赴英國東倫敦伍爾維奇理工學院(現英國格林威治大學)就讀。1957年,他從伍爾維奇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專業畢業。1965年,在倫敦大學下屬的倫敦帝國學院獲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1957年,高錕讀博士時進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在其英國子公司——標準電話與電纜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師。1960年,他進入ITT設於英國的歐洲中央研究機構——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在那裡工作了十年,其職位從研究科學家升至研究經理。正是在 這段時期,高錕教授成為光纖通訊領域的先驅。

光線之父

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5年,在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纖維作長程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業的革命,並提出當玻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里時,光纖維通訊就會成功。1966年,在標準電話實驗室與何克漢共同提出光纖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錕在電磁波導、陶瓷科學(包括光纖製造)方面獲28項專利。由於他取得的成果,有超過10億公里的光纜以閃電般的速度通過寬帶互聯網,為全球各地的辦事處和家居提供數據。

由於他在光纖領域的特殊貢獻,獲得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光電子學獎等,被稱為「光纖之父」。

履歷

1957~1960年任標準電話和電纜公司工程師,1960~1970年任標準電信實驗室主任研究工程師。 

1970到1974年高錕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電子學系教授及講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當時,光纖領域進入前生產階段。他在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勞諾克的光電產品部擔 任主任科學家,後擢升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與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為首位「ITT執行科學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進技術中心工作,1985年則在德國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與此同時,他也擔任耶魯大學特朗布爾學院兼職教授及研究員。1986年,他被任命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標準電話電纜下屬的標準電信實驗室作研究。

1987年10月,高錕從英國回到香港,並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從1987年到1996年任職期間,他為中文大學羅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學術結構和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在與內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張「一步一步把雙方的聯繫實際化」。

高錕於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由於他的傑出貢獻,199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一顆於1981年12月3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目前,他擔任香港高科橋集團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總裁,並致力於開發電信與信息。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皇家科學院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


背景介紹

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他父親是律師,家住在當時的法租界,小學時代是在上海度過的。童年的高錕對化學最感興趣,他曾經自己製造過滅火筒、焰火?煙花 和曬相紙。最危險的一次是自製炸彈?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小小年紀就曾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1948年,他們舉家遷往香港。高錕先是入讀聖約瑟書院,後來曾考入香港大學。但當時的高錕已立志攻讀電機工程,而港大沒有這個專業,於是他輾轉就讀了倫敦大學。畢業後,他加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 任工程師,因表現出色被聘為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員,同時攻讀倫敦大學的博士學位,1967年畢業。

展露鋒芒

1966年,高錕提出了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大膽設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質,使用光來傳送信號。他當時的出發點是想改善傳統的通訊系統,使它傳輸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對這個設想,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神經有問題。但高錕經過理論研究,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不過,他為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也費盡周折。為此,他去了許多玻璃工廠,到過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及日本德國,跟人們討論玻璃的製法。那段時間,他遭受到許多人的嘲笑,說世界上並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但高錕的信心並沒有絲毫的動搖。他說: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

後來,他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使科學界大為震驚。

高錕的發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發展,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獲得了巨大的世界性聲譽,被冠以「光纖之父」的稱號。美國耶魯大學校長在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的儀式上說:「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模式,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與玻璃結合後,影像傳送、電話和電腦有了極大的發展……」高錕此後幾乎每年都獲得國際性大獎,但由於專利權是屬於雇用他的英國公司的,他並沒有從中得到很多的財富。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深的高輥 ,以一種近乎老莊哲學的態度說:「我的發明確有成就,是我的運氣,我應該心滿意足了。」

高昆離開英國後,198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96年退休。他在地球兜了一個圈之後,在香港回歸祖國那年回來了,隨及,他成立了一個高科技顧問公司,擔任香港電訊等多家公司的顧問。目前他有五個職務,其中一個是創新科技委員會成員,專門為香港特區政府如何發展高科技出謀獻策。他說:「香港給了我機會,我要盡力報答她。」

人物訪談錄

高錕認為,香港雖然很細小,但卻是一個好地方,只要每個人多做一點,把眼光擴闊一點,他相信香港可以變得很大,影響全世界。

對於將來的人類生活,他說,加快彼此訊息傳遞的信息科技、解釋生命奧秘的生物科技,以及促進新物料性能產生的納米科技,將令人類生活起巨大的翻天變化。不過,他卻提出忠告:「千萬不要盲目相信專家,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譬如我說,光纖在一千年之後還會被應用,大家便不應該隨便相信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信念。」

他以自己當年提出利用高純度的玻璃來傳送訊息為例,他說,當時人人都覺得「痴人說夢」,如果當日他真的因此而放棄研究,離開實驗室的話,今天恐怕不會有光纖技術了。所以,他又以此經驗勉勵時下的年輕人,凡事都不可盡信專家意見,也不要輕言放棄,應該獨立思考,綜觀不同的角度。

「年輕人總有自己的理想,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了解自己在幹什麼?同時,為什麼你認為和相信這是『可為』的?」

研究成果

高錕成功利用光纖加快傳訊速度,減省資源,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偉大發明足可惠及全球。但他卻謙虛地說:「我不敢說自己的發明有幾偉大,只可以講,光纖對資訊傳送,確實是在通訊領域中起了一次重要革命。」

事實上,他亦從沒奪取過光纖技術的專利權,光纖並沒有為他帶來巨大的財富,什麼香港首富、全球首富,於他而言,全無意義。「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

三歲定八十 1933年生於上海一個富裕家庭的高錕,1949年來港就讀於聖約瑟書院,中學未畢業,已給父親送往英國留學,先後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高錕回想小時候,已經非常愛玩「科學遊戲」。「我試過自製炸藥,然後將炸藥藏在泥里,再搓成一個個小湯圓般的『武器』,擲在地上,作弄路過的貓貓狗狗……」他形容「發明」的過程很開心,「作品」類型也五花八門,由滅火器、煙花、相紙到無線電等等,都是他的「科技創意」。

1960年,高錕跟一般年輕人一樣,畢業後在英國國際電話電訊公司總研究所,找得一份技術研究員的工作。然而,他卻勇於創新,而且擁有一顆堅定不移的決心。

高錕當時已提出「光通訊」理論,儘管幾乎所有人都對他不屑一顧,但他對自己的理論充滿信心,因為以玻璃進行「光通訊」,傳輸量能夠比傳統技術高出一萬倍。於是,他努力地到歐洲各地「推銷」自己的理論,尋求研究經費。1966年,他終於發表運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光波傳送媒介的「光通訊」基礎理論,引起世界關注。到了1981年,根據此理論建成的首個光纖系統終於面世,直到今天,光纖系統已被廣泛應用,並造就了互聯網熱潮的興起。

「在科研路上,要發掘自己的興趣,努力鑽研;在過程中,要銳意創新的態度,鍥而不捨。」

1970年,高錕應邀來港,為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工程學系。雖然只是短短4年,但得以讓他看到第一屆電子系學生畢業,已教他非常安慰。至於他出任中大校長,則是1987年的事。

重新開始

如今,高錕已經從實驗室走了出來,他說了不只一次:

「我今年72歲了,當決定退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準備開始另外一種生活,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人生。」也因此,他亦謙虛地說了多次:「我已經離開研究工作很久了,有關科技發展,我實在不便再說什麼了!」

到今天為止,這位對人類有着重大貢獻的華人科學家,已獲得20多個國際獎項,5個月前,高錕便與美國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一同獲耶魯大學頒發榮譽博士,這已是他的第9個由世界著名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

現在,他天天打網球,在網球場上,與幾個老朋友切磋球技還是其次,最重要是保持健康的體魄。事實上,他的生活依然充實。「我現在還是很忙,每天的時間表,都有不同的活動,但與從前不同的是,現在我可以『選擇』,完全自由。」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造陶瓷,用一雙手和一團團泥巴,做出不同形態的杯杯碟碟與花瓶。「20多年前,我跟着太太一起造,不知不覺,興趣便來了。由科學到藝術,是繁忙工作的一個偷閒加油站,特別是造陶瓷的時候,人要靜靜地安坐下來,片刻的平靜,可以紓緩壓力,讓『科學』的思想轉變一下,也是一種娛樂。」這些年來,他便曾經多次舉行陶瓷義賣展覽,以另一種形式回饋社會。

最近,高錕花了差不多10年時間完成的英文自傳,終於翻譯成中文版本《潮平岸闊——高錕自述》出版了,問他為有此興致執筆寫自傳,但沒料到他說「不知道」,在追問下,他才靦腆地說:「我想把生命中美好和快樂的一面記下。」

也許,正如他所說:「在地球上走了一圈後,我不知道餘下還有多少日子,只希望可以在世上留下足印,永久長存!」

人物愛好

高錕的最大愛好是打網球和做陶瓷。他認為搞科研的人,往往既辛苦,又寂寞。當一個人靜靜地撫弄泥瓶,享受泥坯在手中變動着形狀,按自己的審美眼光逐步走向完善、走向美,那是「很有治療作用」的一種享受。

獲獎榮譽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

,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