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原圖鏈接

英文名稱 :atrioventricular block

就診科室 :內科

發病部位 :心臟

常見病因 :心臟器質性病變

常見症狀 :體力活動時可有心悸

頭暈,乏力,胸悶,氣短

反應遲鈍,神志模糊,暈厥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是指房室傳導比例超過2:1的房室傳導阻滯,表現為3:1、4:1、5:1等。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往往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的先兆,其嚴重性和臨床意義與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相似。 [1]


病因

許多因素都能影響房室傳導系統,最常見的是心臟器質性病變,如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炎症性病變,心臟傳導系統損傷等,少數見於迷走神經功能亢進、電解質紊亂及藥物影響。 [2]


臨床表現

大多數患者在休息時可無症狀,或有心悸感。在體力活動時可有心悸頭暈乏力胸悶氣短。如心室率過於緩慢,尤其是心臟同時有明顯的缺血或其他病變,或並發於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或急性重症心肌炎者,則症狀嚴重,可出現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腦供血不足而發生反應遲鈍或神志模糊,進而發展為暈厥(發生率可達60%)、阿-斯綜合徵等。由於舒張期心室充盈量與每搏量的增大,可出現脈壓差增寬及輕至中度的心臟擴大。 [3]


檢查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原圖鏈接

房室傳導比例的特點

(1)可以有各種房室傳導比例 一般均>2:1。偶數比例(如4:1,6:1,8:1)比奇數比例(如3:1,5:1)多見。

(2)在出現心律失常時 診斷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房室比例應為:①竇性心律時,房室傳導比例應>2:1;②房性心動過速時,房室傳導比例應在4:1以上;③心房撲動時,房室傳導比例應在5:1以上。

(3)房室比例可固定或不固定 固定在6:1以上者少見。

(4)房室傳導比例易變 在2:1房室傳導或3:2文氏型房室傳導阻滯,如出現隱匿性傳導,則可以3:1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形式出現。它與因阻滯性的傳導中斷所致的真正的3:1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在體表心電圖上是無法鑑別的。

下傳的P-R間期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原圖鏈接

可以正常,也可延長,但大多是固定的,也可不固定,此見於P波出現在相對不應期的不同階段(R-P間期長短不一)而使傳導延緩的程度有所不同,可使P-R間期不固定;伴有隱匿性傳導或超常傳導亦可不固定。此外,還可出現跨越性P波傳導,甚至也可見到相鄰的幾個下傳的P-R間期逐漸延長,類似文氏現象。

可不伴有或伴有逸搏、逸搏心律

(1)不伴有逸搏 P波的數目恰為QRS波群數目的倍數,通常為3倍或4倍。

(2)伴有逸搏 逸搏多為房室交界性的。室性逸搏少見。如為連續性的逸搏心律時,P波與逸搏無關,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脫節,可出現心室奪獲或室性融合波。

R-R間期

幾乎總是不規則的,因為除了個別下傳搏動外,常發生交界性或室性逸搏。當有隱匿性傳導和(或)意外傳導(空隙現象、韋金斯基現象和超常傳導)參與時,R-R間期可意外的不規則。僅當房室傳導比例恆定,且無逸搏發生,R-R間期才是規則的。若不同的房室傳導比例交替出現(例如2:1與4:1交替),則出現成對搏動或偽二聯律。此外,室性期前收縮也使心室節律不齊。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的分型

可根據阻滯部位分為兩型:①Ⅰ型 大多發生在房室結水平,少數在希氏束近端阻滯。②Ⅱ型 均在希氏束遠端和束支部位阻滯。 [4]


診斷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原圖鏈接

1.根據臨床病史症狀體徵

2.心電圖診斷標準

(1)散在發生 連續2個或數個P波因阻滯未下傳心室。

(2)大於2:1的房室阻滯 對於高度以上的房室傳導阻滯的心電圖應對P波進行逐個分析,觀察P波出現的時相,如半數以上P波發生於ST段或T波頂峰前未下傳心室,不能診斷為高度房室阻滯,心室率大於60次/分鐘以上時,儘管幾乎全部P波都不能下傳心室,也不一定是高度房室阻滯,因為往往還有干擾因素在起作用。只有發生於心動周期的反應期內半數以上的P波未下傳者,才可確診為高度房室阻滯。 [5]


治療

1.積極治療原發病及時控制消除原因誘因是治療和預防本病的關鍵。

2.症狀明顯者,可使用阿托品和異丙腎上腺素。阿托品用法:每4至6小時0.5~1mg,肌注或口服;異丙腎上腺素用法:每4小時舌下含服5~10mg。發生阿-斯綜合徵者,可0.5mg/dl連續靜脈滴注,使心室率維持於60~70次/分。

3.並發於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心臟手術損傷後,需安置臨時心臟起搏器治療。 [6]


參考來源

  • 李寰,張玉順,劉建平,劉兵等.   小兒膜周部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發生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的特點及其處理(附9例報道). 2005  
  • 梁文波.   參附註射液救治高度房室傳導阻滯. 《 vip 》 , 1996  
  • 齊延琦,龔方戚,解春紅等.   61例小兒完全性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臨床分析. 《 WanFang 》 , 2010  
  • 楊震坤,關敬樹,沈衛峰等.   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預後中的意義. 《 疑難病雜誌 》 , 2006  
  • 王華力,隋春興.   低血鉀致高度房室傳導阻滯伴室性逸搏1例. 《 心電與循環 》 , 1997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