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骨碎補的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骨碎補的傳說

後唐明宗特命名,魏刺史子久瀉停。

鬧羊花配斑禿愈,續筋接骨軟疣平。

動脈粥樣硬化防,降毒補腎聾復聽。

形態採制

骨碎補是水龍骨科多年生附生植物槲蕨的乾燥根狀莖。槲蕨為附生植物,根狀莖肥厚多肉,橫走,密覆鱗片,鱗片線狀鑿形,邊緣流蘇狀。葉2型,營養葉鱗片狀,斜貼於根莖上,可聚集腐殖質和水分,無柄,紅棕色,常干膜質,闊卵形,長5~7厘米,寬3~6厘米,頂端短尖,上部羽狀淺裂,裂片三角形,長1~1.5厘米,葉脈明顯;孢子葉革形,輪廓為長方形,連柄長25~40厘米,葉柄具狹翅,與根狀莖有關節相連,葉片羽狀深裂,裂片7~13對互生,披針形,長7~9厘米,寬2乍3厘米,頂端短尖或鈍,基部裂片明顯縮短呈耳狀,葉脈明顯,小脈連成長方形網眼。孢子囊群大,圓形,沿裂片中脈排成2~4行,無囊群蓋,環帶有13個細胞。孢子兩面形。常附於老樹上或林中岩石上。主產浙江、湖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青海,全年可採挖。去泥乾燥,火燎去茸毛炮製即可。別名過山龍、石毛薑、石岩姜、毛生薑、猴姜、軟碎補。

傳說故事一

《本草綱目》記載:「魏刺史久瀉,垂殆。予用此藥末人豬腎中煨熟與食,頓止。蓋腎主大小便,久瀉屬腎虛,不可專從脾胃也。」

後唐明宗外出圍獵,突然一金錢豹竄出,寵妃因驚嚇而摔下馬,筋斷骨裂,鮮血直流。當時御醫不在身邊,一名衛士從岩石上採集一種草藥,搗爛敷之,血痛立止。次又斷骨接續而愈,這藥均起很大作用。皇帝大喜,特命名「骨碎補」。[1]

傳說故事二

一天,神農氏在一座萬丈懸崖上採藥,不幸從崖上掉下來,腿摔成了粉碎性骨折,疼痛難忍。儘管神農氏會採藥治病,但此時卻是「醫家難醫自己的病」,心想這下可完了,恐怕會死在這深山峽谷里。

淒涼之際,一群猴子來到神農氏身邊,面帶憐憫,眨着大眼,舔着嘴唇,每隻猴子都拿着一塊藥根,藥根上長着金黃色的絨毛。猴子將藥根送給神農氏,他接過一嘗,覺得管用,便吞咽了一些藥汁,又將嚼爛的藥渣敷在傷口處。頓時,傷腿疼止腫消,骨骼恢復了原形。

神農氏順着猴子來的路徑,尋到了這種草藥,將其命名為「骨碎補」。又因是猴子獻的靈藥,別名「猴姜」。

骨碎補

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的乾燥根。全年均可採挖,除去泥沙,乾燥,或再燎去絨毛(鱗片)。用於治療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鬆動、跌扑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