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馬鈴薯病毒病
原圖鏈接

由病毒侵染引致馬鈴薯植株矮化、卷葉和花葉等症狀的一類系統性侵染病害。是造成種薯退化、產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國際上已報道有20種以上的病毒能侵染馬鈴薯,國內主要流行病毒經鑑定與國際上一致,在主要栽培品種上均有相當高的發病率,並普遍存在着多種病毒複合侵染現象。各種病毒均能通過塊莖傳給下一代。根據症狀表現分為馬鈴薯卷葉病和馬鈴薯花葉病兩大類。

馬鈴薯卷葉病 是引起馬鈴薯種薯退化的主要病害,也是最早發現的馬鈴薯病毒病。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馬鈴薯病毒病

外文名: Potato Viral Diseases

病 原: 馬鈴薯X病毒、馬鈴薯Y病毒等

為害作物: 馬鈴薯

危害部位: 葉片、塊莖、莖等

 
馬鈴薯病毒病
原圖鏈接

病原特徵

馬鈴薯病毒病由多種病毒侵染引起,國際上已報道20多種病毒能侵染馬鈴薯。經鑑定在中國流行的主要病毒與國際上一致,在主要栽培品種上均有相當高的發病率,並普遍存在着病毒複合侵染現象。在中國,馬鈴薯病毒病的毒原種類有以下幾種:馬鈴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簡稱PVX)、馬鈴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簡稱PVY)、馬鈴薯卷葉病毒(Potato Leaffoll Rolero virs,簡稱PLRV)、馬鈴薯潛隱花葉病毒(Potato S Carla virus,簡稱PVS)、馬鈴薯M病毒(Potato virus M ,簡稱PVM)、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PSTVd)、馬鈴薯A病毒(Potato virus A,簡稱PVA)、馬鈴薯奧古巴花葉病毒(Potato Aucuba Mosaic Potex virus,簡稱PAMV)等。馬鈴薯黃矮病毒(Potato Yellow Dwarf Nucleorhobdo virus,簡稱PYDV)為中國對外檢疫對象。

馬鈴薯普通花葉病:馬鈴薯X病毒,為單鏈RNA,病毒粒體線狀,515納米×12納米,在葉片細胞內,可以形成大型不定形內含體,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鈍化溫度68-74℃,稀釋限點10-5-10-6,體外存活期為幾周至數月,接觸摩擦傳毒。儲藏期間通過幼芽接觸也可傳毒,還可以藉助馬鈴薯癌腫病的遊動孢子傳播,但後者在生產中並不重要;種傳也是馬鈴薯X病毒傳播的一種方式。尚未發現傳毒昆蟲介體。根據是否含基因Nx、Nb馬鈴薯品種的反應,可將馬鈴薯X病毒分為4個株系。馬鈴薯X病毒的寄主植物很廣,除馬鈴薯外,還可侵染番茄、辣椒、茄子、曼陀羅龍葵等。並能與一些病毒複合侵染某些作物,造成嚴重為害。

馬鈴薯重花葉病:馬鈴薯Y病毒,為單鏈RNA,病毒粒體線狀,795納米×12納米,鈍化溫度50-65℃,稀釋限點為10-4-10-5,在室溫下存活兩周。病葉經快速乾燥後保存在乾燥條件下,病毒可存活幾個月到1年。已知至少有3個株系:YC株系在田間並不廣泛,蚜蟲不能傳;YO株係為普通株系;YN(YR)株係為煙草壞死株系。馬鈴薯Y病毒還可以侵染番茄、煙草、酸漿矮牽牛、龍葵等,可隱存於蕪菁、甘藍、紅苜蓿豌豆等植物上。

馬鈴薯皺縮花葉病:由馬鈴薯X病毒和馬鈴薯Y病毒複合侵染。在中國發生的馬鈴薯退化,主要是由馬鈴薯X病毒和馬鈴薯Y病毒複合侵染引起。

馬鈴薯卷葉病:馬鈴薯卷葉病毒,為單鏈RNA,無包膜,病毒粒體球狀,直徑24納米,鈍化溫度70-80℃,稀釋限點10-5,體外存活期3-5天。馬鈴薯卷葉病毒已鑑定有幾個株系,但它們在馬鈴薯和其他寄主上症狀類型相同,只是嚴重程度不同。寄主植物有馬鈴薯、番茄千日紅等多種植物。

馬鈴薯紡錘塊莖病: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只有核酸,無衣殼蛋白,有病原性的RNA,呈環狀,含有357-361鹼基對,分子質量為1.27×105u,其鈍化溫度為70-80℃,在酚處理液中為90-100℃,稀釋限點為10-2-10-3,體外存活期3-5天。 該病毒還可侵染莧科、石竹科、菊科、旋花科、無患子科、玄參科和纈草屬等植物。

分布為害

世界性分布,在中國廣泛發生,尤其是東北、西北等北方地區,產量損失一般為30%~40%,嚴重時可達80%~90%。初次症狀(植株當年在田間受侵染產生的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幼葉直立向上,輕微卷葉和褪色,某些品種葉片邊緣發紅; 生長後期受侵染可無症狀但病毒能進入薯塊; 二次症狀(由病薯長成植株產生的症狀)嚴重,植株明顯矮化,僵直,下部葉片縱向上卷,上部葉片退色發黃,由於碳水化合物積累,加厚干硬成革質、易破碎,有的葉片邊緣發紅或嚴重壞死; 維管束變色,薯塊變小,病薯切面可見網狀壞死。[1]

為害症狀

不同病毒單獨或複合侵染在不同品種上可引起不同症狀。

馬鈴薯普通花葉病:植株感病後,生長正常,葉片平展,但葉脈間輕花葉,表現為葉肉色澤深淺不一。葉片易見黃綠相間的輕花葉。在某些品種上,高溫和低溫下都可隱症,受害的塊莖不表現症狀。

馬鈴薯重花葉病:發病初期,頂部葉片產生斑駁花葉或枯斑,以後葉片兩面都可形成明顯的黑色壞死斑,並可由葉脈壞死蔓延到葉柄、主莖,形成褐色條斑,使葉片壞死乾枯,植株萎蔫。不同品種反應不同,如植株矮小,節間縮短,葉片呈普通花葉狀,葉、莖變脆。帶毒種薯長出的植株可嚴重矮化皺縮或出現條紋花葉狀,也可隱症。病株薯塊變小。

馬鈴薯皺縮花葉病:病株矮化,葉片小而嚴重皺縮,花葉症嚴重。表現明顯深淺不均的綠色花葉,葉尖向下彎曲,葉脈和葉柄及莖上有黑褐色壞死斑,病組織變脆。為害嚴重時,全株發生壞死性葉斑,葉片嚴重皺縮,自下而上枯死,頂部葉片可見斑駁。病株的薯塊較小,亦可有壞死斑。

馬鈴薯卷葉病:典型的症狀是葉緣向上彎曲,病重時成圓筒狀。初期表現在植株頂部的幼嫩葉片上,先是褪綠,繼而沿中脈向上捲曲,擴展到老葉。葉片小,厚而脆,葉脈硬,葉色淡,葉背面可呈紅色或紫紅色。病株不同程度的矮化,因韌皮部被破壞,在莖的橫切面可見黑點,莖基部和節部更為明顯。塊莖組織表現導管區的網狀壞死斑紋。

馬鈴薯紡錘塊莖病:受害植株分枝少而直立,葉片上舉,小而脆,常捲曲。靠近莖部,節間縮短,現蕾時明顯看出植株生長遲緩,葉色淺,有時發黃,重病株矮化。塊莖變小、變長,兩端漸尖呈紡錘形。芽眼數增多而突出,周圍呈褐色,表皮光滑。

病因

病原物為馬鈴薯卷葉病毒(Potato leaf rollvirus,PLRV),屬大麥黃矮病毒組(Luteoviruses)成員。病毒粒子球形,直徑23~25納米,致死溫度為70~80℃,稀釋終點10-3,在蚜蟲抽提物中體外保毒期在2℃時為3~5天,25℃時為12~24小時,感染局限於韌皮部。接種三周後病毒濃度上升,四周達高峰期。提純病毒A260/280為1.78,E值為8.6。汁液磨擦不能傳毒,10種以上蚜蟲可以傳播病毒,以桃蚜為最有效的介體,是唯一以持久性方式傳播的馬鈴薯病毒。飼毒期和接毒期均為1~3天,可終身帶毒但不傳給子代。寄主範圍窄,主要為茄科植物,沒有局部斑寄主; 常用鑑定寄主和繁殖寄主為洋酸漿(Phvsalisflovidana)和曼陀羅(Datura stramonium)。病毒株系劃分沒有明確的鑑定方法,各分離物在血清學、理化特性或介體傳播能力等方面均無差別,但可根據在洋酸漿上的症狀而加以區分。

流行規律

病毒病的發生與溫度、傳毒昆蟲、品種關係密切,馬鈴薯被病毒侵染後,發病輕重取決於溫度條件。高溫條件下馬鈴薯病毒增殖快。低溫對病毒有抑制作用,植株體內雖然帶有病毒,但表現症狀較輕或呈隱症現象。馬鈴薯生長期間蚜蟲發生重,病毒病發生也重,馬鈴薯Y病毒和馬鈴薯卷葉病毒在有蚜蟲存在的條件下,一年可增加發病率數十倍。氣溫低、濕度大或多風多雨的地區對蚜蟲繁殖不利,發病輕。在海拔較高的山區或半山區,由於夜間溫度低、濕度大,不利於蚜蟲生長繁殖,發病輕。高溫乾旱有利於蚜蟲的發生和繁殖,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克新一號對馬鈴薯Y病毒有抵抗力,不論病毒的致病力及環境條件如何,都不表現皺縮花葉症狀;而紅紋白白頭翁等品種卷葉病重。

防治方法

1、消毒性種薯

栽種馬鈴薯前,務必嚴苛地依照規定開展馬鈴薯種子的挑選和檢驗,防止含有病毒的馬鈴薯種子出現在這其中,只能完全的清理病原菌,才可以防止病毒病對馬鈴薯主莖生長發育所造成的危害。

2、種植管理方法

高畦凹溝,秘方上肥,推行淺灌,立即培*和拔掉病株,打藥治蚜,消除野草等對策緩減病發。應該是挑選周邊沒有污染物、地形高燥平整、*質富饒、土壤有機質豐富多彩、提灌優良的地快做為生產製造商業用地。

3、種植方式

一季作地域推行夏播,使塊莖在濕冷時節產生,提高對病毒的抵抗能力,二季作地域春天用成熟種類,地膜覆蓋種植,早播早收,秋天適度晚播早收,緩減病發。

4、蚜蟲防治

馬鈴薯病毒病關鍵以蚜蟲、飛虱散播主導,在蚜蟲、飛虱遷飛前能用25%噻嗪酮水分散化粒劑或5%啶蟲脒乳油立即防治可接到顯著效果

5、藥劑防治

馬鈴薯病毒病的藥劑防治,1畝能用2%寧南黴素粉劑20ml、或5%氨基寡糖素粉劑10ml、或30%毒氟磷可濕性粉劑100克加水30kg開展噴霧器防治,病發比較嚴重的田園間距5-七天後再開展噴霧器防治一次,之上藥劑應該是更替應用。[2]


相關視頻

種好馬鈴薯 脫毒不可少

土豆病毒病防治 -- 愛華免費植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