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瑾,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江蘇如皋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62年獲蘇聯科學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學位。60年代對褶皺形成機制及應力場的研究在中國實驗構造地質學的發展中具有開拓性。1967年以來從實驗和理論方面對構造變形與地震活動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領導建立了可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質物理力學性質、變形過程及其物理響應且在中國相關學科發揮着帶頭作用的中國地震局構造物理開放實驗室。

目錄

學術貢獻

馬瑾的研究領域為構造物理學,她從野外調查、實驗模擬及理論分析等多方面研究構造變形的物理機制及與此相關的實際問題,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關於褶皺形成機制及應力場的研究在中國實驗構造地質學的發展中具有開拓性;圍繞構造變形與地震活動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包括在斷層幾何與失穩類型及前兆特徵方面一系列有特色的實驗和理論研究、高溫高壓下斷層力學性狀和失穩條件與變形機制方面的實驗研究等,其中許多工作在中國實驗地震學和構造地質學的發展中具有開創性;基於實驗結果和野外調查,在區域構造的控震作用、水庫地震機制、地震前兆類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認識和新觀點,並在地震預報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着逾130篇(部),獲部級以上獎勵的科研成果達10項。她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有重要影響,其論着被國內外學者廣為引用。

作為主要負責人,馬瑾院士領導建立了可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質物理力學性質、變形過程及其物理響應的構造物理實驗室,該實驗室不僅在實驗構造物理學和高溫高壓岩石力學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並為推動中國相關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馬瑾院士先後多次組織中國性和國際構造物理學術討論會,扶持和培養了一批年輕人才和高質量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為中國構造物理學和高溫高壓岩石力學的學科建設和學術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由於她在科學研究上的顯着成績和學術上的突出貢獻,1988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1年7月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授予「中央國家機關巾幗建功標兵」稱號;1996年被國家地震局和人事部授予「中國地震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治學風格

馬瑾院士深知,紮實嚴謹的研究是科學創新的基礎,對於以觀測為基礎的地球科學,翔實的資料和嚴格的分析是科學發展的關鍵。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腳踏實地、嚴謹求實的治學風格,在馬瑾院士的研究生涯中,這種風格始終如一。她的兩個特點清楚地表現了這一風格:第一,儘管她的研究以實驗為主,但她深知,實驗和理論研究不能脫離實際,因此她十分重視野外調查。在國內外多個典型褶皺區、四川石油會戰區、新豐江水庫地震現場、國內外典型活動構造區和邢台、海城、唐山等多個強震現場,都留有她的足跡。正是豐富的野外調查為她的實驗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她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風格,並不斷取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第二,她極為重視第一手資料的獲取,對於自己承擔的每一項課題,始終堅持參加從原始數據獲取到資料計算處理,再到結果分析討論的全過程,而不是坐等別人提供資料來總結。對於研究生論文的審查,她也是從最原始的資料開始進行,對於每個研究生,她都要抽時間參加其實驗或計算等實際工作。直到今天,仍能在構造物理實驗室看到她親自參加實驗工作。正是由於她的影響,構造物理實驗室形成了嚴格、務實的工作傳統,這不僅在地質所,而且在整個地震系統都是聞名的。

馬瑾之所以在科學事業上取得如此突出的業績,還因為她在工作作風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是她不畏艱苦、忘我工作的作風。雖然她在很早以前就患有失眠的毛病,有時一夜難得睡上三四個小時的覺,但她白天照常上班,而且總是有使不完的勁。作為女性,需要照顧家務,加上社會活動又多,為了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科研項目,總是加班加點,晚上及節假日也常常在伏案工作。因此,她被同事們譽為「不知疲倦」和「壓不垮」的人。第二是她注意把握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不斷學習和使用新技術。例如,計算機技術在當代地球科學研究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和巨大潛力,由於馬瑾院士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她所領導的研究集體不僅率先購買了計算機,而且不斷更新,使得構造物理實驗室在計算機應用和開發方面一直保持着高水平,這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是人所共知的。計算機往往被認為是年輕人的「專利」,不少老望而卻步。可走進馬瑾院士的辦公室,常常看到的是她坐在計算機前或是撰寫論文,或是處理實驗數據,或是進行計算;在所里舉辦的計算機學習班上,也能看到她的身影。這種緊跟時代步伐、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是她保持研究青春的重要原因。

馬瑾常說,一個人再能幹,力量總是有限的,對於一個涉及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機械和電子技術的實驗室,團結協作的集體是最重要的。她認為,人格上人人平等、工作上各盡所能、學術上鼓勵爭鳴、生活上相互關心是一個優秀研究集體必備的素質。為此,她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正是這種良好的風氣,保證了構造物理實驗室的順利發展。

馬瑾作為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地構造物理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先後培養了近20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她正派的學風、誨人不倦的治學態度及甘當人梯的精神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被年輕人視為良師益友;她注意言傳身教,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啟發年輕人從事科學研究的自覺性;在涉及名利的問題上,她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並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盡力為年輕人創造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出國合作等機會,使這一科研集體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積極向上的氛圍,促進了年輕人才的迅速成長。

科學家精神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1]。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2]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視頻

馬瑾 相關視頻

地質學第10節:岩漿作用
習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參考文獻